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上海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高地,正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路径。202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携手徐汇区中心小学,落地全国“中西医综合防控近视试点学校”,标志着上海正式将中医针灸技术纳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



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上海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高地,正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路径。202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携手徐汇区中心小学,落地全国“中西医综合防控近视试点学校”,标志着上海正式将中医针灸技术纳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响应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号召,更将“治未病”的中医理念融入校园日常,通过耳穴压丸、穴位按摩、揿针等非侵入性疗法,为低龄儿童筑起视力保护的道防线。医学专家强调:“近视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如发展为高度近视,则会增加视网膜脱落、黄斑变性等致盲风险”,而上海的三方共建模式,正是从源头遏制近视蔓延的战略实践。

上海市中医针灸近视眼防治新策略研究与应用案例

中西医协同的“上海模式”

上海近视防控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医院-研究所-学校”三位一体的协作网络。眼耳鼻喉科医院提供专业的视力筛查与西医诊断,针灸经络研究所研发中医干预方案,学校则负责落地日常防控。这种分工使资源利用化:医院院长周行涛指出,专科医院能“充分发挥专科优势和力量,协同开展健康科普,协助学校做好眼健康筛查”;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刘慧荣则推动耳穴压丸等简便技术进校园,实现“早防早控,减少视疲劳和调节障碍”。

这种协同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理念融合。西医关注近视的器质性改变,如眼轴增长和屈光度变化;中医则从整体调节入手,通过刺激经络改善眼部气血循环。2023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明确肯定了这一路径,强调要“制定实施中西医一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徐汇区中心小学的实践表明,“医教相长”模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用眼习惯,将护眼行动融入校园生活日常。

核心干预技术与作用机制

耳穴压丸:无痛便捷的校园

作为上海校园推广的主力技术,耳穴压丸因其安全无痛、操作简便备受青睐。中医理论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耳朵分布着与全身脏腑经络沟通的耳穴。通过贴压王不留行籽或磁珠刺激“眼”“肝”“肾”等穴位,可调节气血上注于目。操作时,医师先用耳穴探笔定位敏感点,消毒后贴压磁珠,指导每日按压3次,每次垂直按压20-30下至耳廓发热。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放松睫状肌,缓解假性近视,尤其适用于课间碎片化时间干预。护国寺中医医院的实践显示,学生每周仅需更换两次耳贴,即可持续获得疗效,极大降低了治疗的时间成本。

眼周与全身取穴:经络调控的科学依据

对于接受度较高的学生,上海医疗机构提供多层次针刺方案:

  • 眼周取穴:以睛明(目内眦稍内上方凹陷)、攒竹(眉头凹陷)、承泣(瞳孔直下眶缘处)为主,直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承泣穴作为胃经要穴,能“散风清热、疏邪明目”,现代研究证实其可增加眼动脉血流速度。
  • 远道取穴:合谷(手背第二掌骨中点)、光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足三里等下肢穴位,通过“上病下治”调节全身气血。台州市中医院研究发现,推拿结合远道取穴治疗假性近视,总有效率高达92.2,且避免了直接针刺眼周的心理恐惧。
  • 辅助技术体系

    上海方案还整合了多项中医适宜技术:

  • 梅花针疗法:用七针丛集的针具轻叩眼周皮肤,激发经气;
  • 拨筋疗法:以拨筋棒松解眼周筋膜粘连,改善肌肉僵硬;
  • 刮痧疗法:针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导致的供血障碍,刮拭风池、天柱等穴,恢复眼部血供。
  • 年龄分层与精准防控策略

    学龄前:远视储备保卫战

    上海方案特别强调“关口前移”。研究显示,上海6-8岁儿童近视前期检出率达20.7-42.6,一旦进入近视前期,进展速度显著加快。针灸经络研究所针对此阶段提出“补益脾肾,充盈心气”原则,选用耳穴压丸、推拿等温和刺激技术。中医认为低龄儿童近视多因“心阳不足,气虚神馁”,气血无力上荣于目,通过刺激脾俞、肾俞、涌泉等穴,可增强气血化生。徐汇区中心小学将穴位按摩纳入课间操,取睛明、四白、太阳等穴每日按压,成为远视储备不足学生的日常“护甲”。

    学龄期:假性近视干预窗口期

    针对假性近视(睫状肌痉挛所致暂时性视力下降),上海采用阶梯式干预:

    1. 耳穴配合揿针(埋于皮下的微型针),持续刺激穴位;

    2. 对调节功能异常者,加用眼周电针放松睫状肌;

    3. 结合中药熏蒸(如菊花、枸杞煎剂雾化)缓解眼干。

    广东省中医院庞龙教授指出:“假性近视可通过穴位按摩、药膳调理逆转,但必须与真性近视鉴别”。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指南明确将揿针、灸法列为近视前期,控制屈光度进展的有效率达82.8以上。

    青少年期:控进展防病变

    对已确诊的近视,上海聚焦两大目标:

  • 控制度数增长:采用体针(风池、肝俞、光明)配合雷火灸,每周2-3次延缓眼轴增长;
  • 预防高度近视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通过头皮针(百会、四神聪)调节颅内血流,降低视神经萎缩风险。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眼病针灸专科数据显示,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者,裸眼视力提升率达86.5,屈光度年增长幅度降低0.38D。
  • 临床实践基地与标准化建设

    专科门诊网络覆盖

    上海已建成多层次中医眼病防治体系:

  • 市级中心: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2016年开设眼病针灸门诊,针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提供眼针、电针服务;
  • 区域枢纽: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中医文献馆成立“眼病针灸研究中心”,2025年新设专科门诊,聚焦近视合并眼肌麻痹等难治病症;
  • 社区节点:徐汇区试点学校建立“健康小屋”,由针灸研究所培训校医操作耳穴贴敷。
  • 标准化进程加速

    为解决中医技术操作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上海率先推出两项创新:

    1. 操作指南本土化: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实践指南》基础上,制定《上海耳穴压丸技术学校操作手册》,细化消毒流程、按压频次标准;

    2. 疗效评价体系:将裸眼视力、眼轴长度、调节灵敏度纳入核心指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追踪远期效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研究显示,标准化耳穴治疗可使假性近视逆转率提高34。

    研究证据与疗效验证

    临床有效性证据

    2022年一项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表明,针灸改善近视青少年裸眼视力的效果显著(SMD=1.17,95CI=0.91-1.42),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提升42。但研究也指出,针灸对屈光度(MD=0.12D)的改善较弱,证实其更适合早期干预。台州市中医院的试验进一步揭示机制:针刺远道穴位可提升眼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推拿则降低睫状肌痉挛指数,二者协同作用优于单一疗法。

    机制研究的突破

    上海团队正从多学科角度解析针灸效应:

  • 神经调节假说:fMRI研究显示,针刺光明穴可激活枕叶视皮层及外侧膝状体,增强视觉信号处理;
  • 血流动力学理论:激光多普勒证实,按压承泣穴可使眼周微循环血流量提升25.7;
  • 巩膜重塑调控:动物实验发现,电针风池穴能抑制近视豚鼠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延缓眼轴延长。
  • 挑战与未来方向

    现存瓶颈

    尽管成效显著,上海模式仍面临挑战:

    1. 标准化不足:耳穴定位、刺激量缺乏统一规范,影响疗效稳定性;

    2. 长期证据缺乏:多数研究随访期短,针灸对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尚未验证;

    3. 认知偏差:部分家长误将针灸视为“逆转神器”,忽视户外活动等基础防控。

    创新突破方向

    上海的未来布局聚焦三个维度:

  • 技术整合:开发智能耳贴(内置压力传感器)与穴位按摩机器人,提升操作精准度;
  • 跨学科研究:设计针灸联合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的多中心试验,探索协同效应;
  • 政策支持:推动医保覆盖校园中医防控项目,将裸眼视力改善纳入健康考核指标。
  • 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上海的中医针灸近视防控之路,彰显了“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公共卫生领域的生命力。通过耳穴压丸、经络刺激等非侵入性技术,上海为儿童青少年构建了从“预防发生”到“控制进展”的全周期防护网,其三方协作模式更将专业医疗资源转化为校园日常实践。真正的突破仍需在标准化与循证医学层面持续深耕:一方面完善穴位刺激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开展10年期队列研究验证远期收益。

    未来,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深化落地,上海经验有望推动全国近视防控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干预”。当校园里的孩子轻按耳廓上的“眼穴”,当教室里的课间操融入攒竹、睛明的指压,传统智慧便在现活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一场视力保卫战,更是一次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集体唤醒。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