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院临港分院眼科:技术专业团队守护全民眼健康未来
A-
A+
2025-07-24 12:15:31
123 评论
在东海之滨的上海临港新片区,一座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以下简称“六院临港院区”)正成为区域医疗的关键支点。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科室之一,眼科依托百年六院的深厚积淀,在长三角东翼构建起集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眼健康守护中心。从常见眼病防治到高难度手术突破,从社区筛查到高原光明行,这里正书写着眼科高质量发展的“临港篇章”。

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
六院临港院区眼科传承母体医院70余年学科底蕴。1950年,六院眼科由我国眼科学先驱周诚浒教授创立,历经数代发展,现已形成白内障、眼底病、视光学、青光眼、眼表及干眼五大特色亚专科。临港院区作为两院一体化管理的重要实践,临床骨干均来自总院精英团队。目前科室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名,覆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杂白内障、青光眼、屈光矫正、小儿斜弱视等核心领域。
人才梯队建设凸显“医教研”协同。学科带头人吴强教授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已完成上万例内眼显微手术,带领团队在复杂白内障及糖网病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中不乏化人才:朱睿玲副主任医师获瑞士STAAR ICL、德国ZEISS全飞秒等全球认证,累计完成3万余例屈光手术。科室同时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任务,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青年医师,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临床服务与技术特色
多维度眼病诊疗体系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针对临港新片区人口结构特点,科室重点强化三大服务能力:一是糖尿病眼病防治,依托六院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代谢科优势,建立糖网病早期筛查-激光治疗-玻璃体手术全流程方案,贾丽丽主任医师团队在此领域积累丰富经验;二是儿童眼健康管理,穆晶、胡颖副主任医师领衔的斜弱视及屈光矫正门诊,年服务千余名青少年;三是老年性眼病治疗,陆斌副主任医师在复杂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手术方面技术精湛,年手术量超400例。
微创手术与精准诊疗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科室配备Pentacam角膜地形图、广角眼底相机等先进设备,常规开展屈光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切口玻璃体切除、全飞秒近视矫正等手术。2024年,团队在青海果洛公益行动中,高原环境下成功完成6例复杂白内障核手术及1例高度近视合并过熟期白内障手术,验证了技术可靠性。科室创新推出“一站式预约住院”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优化诊疗流程,减少患者往返等待时间。
科研创新与学术影响
聚焦代谢性眼病与数字诊疗两大方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吴强团队主持4项基金项目,围绕白内障发病机制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子通路展开探索,在《Ophthalmology》《IOV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篇,部分成果揭示糖网病炎症调控新靶点。2023年,团队参与临港新片区“前沿药物研发峰会”,与鼎泰药物等企业研讨眼科基因治疗非临床评价策略,推动产学研融合。
数字技术临床应用走在行业前沿。2023年科室联合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举办“眼健康数字诊疗技术协同创新研讨会”,探索人工智能在青光眼辅助诊断、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临床实践中,李婷婷主治医师团队将AI眼底影像分析纳入社区筛查,提升糖网病早期检出率30以上。科室还参与研发“盘/杯影像增强系统”,为青光眼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视神经评估工具。
社会责任与区域协作
“光明行”公益项目辐射中西部地区。2024年中秋,吴强主任带队赴青海果洛州开展公益医疗,完成近40台白内障及翼状胬肉手术,并首创“技术培训+手术带教”帮扶模式。团队为当地医护人员系统培训眼部B超技术,使果洛州医院具备独立眼科超声诊断能力。护士叶夏倩高原缺氧环境下优化手术器械流程,将单台手术时间缩短25,该案例成为医疗援助标准化范本。
社区眼健康网络筑牢基层防线。科室连续10年举办“爱眼日”活动,2025年6月推出免费验光、屈光手术筛查等惠民服务,单日接待市民超300人次。针对临港产业工人、老年群体、儿童三类重点人群,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分层干预:为造船厂工人防外伤宣教,为老年公寓建立白内障随访档案,为学校提供近视防控动态监测。
未来发展与规划
二期扩建赋能学科升级。2025年投用的临港院区二期工程将新增600张床位,重点打造“眼科特色医学中心”。规划中的眼病诊疗平台将整合基因治疗实验室、显微手术培训中心、数字疗法研发基地三大功能。科室计划与母院联合申报“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攻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细胞治疗技术。
长三角眼健康联盟呼之欲出。依托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定位,科室将深化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邦耀生物等机构合作,共建基因治疗转化平台。同时联合舟山、嵊泗等医疗辐射区,建立眼底病远程会诊系统,解决海岛居民就医难题。正如吴强教授所言:“从临港出发,我们要让优质眼科资源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需求角落。”
向光而行的新里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眼科的发展史,是一部技术普惠与学科精进的双轨叙事。这里既有显微手术刀下的精准突破,也有深入青藏高原的公益温度;既传承了六院“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断肢再植摇篮”的创新基因,又展现出临港新片区“制度开放”的改革魄力。
随着二期工程启用和特色医学中心建设,科室亟待突破三大方向:一是发展前沿治疗技术,尤其在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眼病、生物材料角膜再生等领域加速转化研究;二是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下沉社区,实现“筛查在基层、复杂病例转诊精准化”;三是构建眼健康数据库,建立长三角眼病流行病学图谱,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在“健康中国”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交汇点上,这座面朝大海的眼科中心,正以仁心为舵、科技为帆,驶向光明与希望的深蓝。
> 临港院区眼科核心优势概览
> | 维度 | 核心优势 | 典型案例 |
> |-|--|--|
> | 临床服务 | 五大亚专科全覆盖
年手术量近4000例 | 高原复杂白内障手术成功 |
> | 科研创新 | 课题4项
SCI论文70篇 | 糖网病机制研究登《Ophthalmology》 |
> | 人才队伍 | 博导领衔、化认证 | ICL手术全球认证医师驻诊 |
> | 社会责任 | “光明行”跨省援助
社区筛查网络 | 青海果洛公益手术
AI社区糖网筛查 |
> | 未来规划 | 基因治疗平台
长三角远程会诊 | 二期特色医学中心建设 |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