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医学星图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自1952年胡懋廉、郭秉宽等一代宗师创建新中国眼耳鼻喉专科医院以来,这所以“精诚、团结、求实、创新”为院训的机构,已成长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这里不仅是连续13年蝉联“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耳鼻喉科榜首、眼科稳居三甲的医学高地,更是全球成功开展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突破者,让聋哑患儿听见世界。从汾阳路总院到浦江、浦东、宝庆院区的协同发展,从临床诊疗到科研转化,医院始终践行着“建设亚洲五官疾病医学中心”的使命,为每年超300万人次患者点亮希望。

上海耳鼻眼科医院全方位耳鼻喉与眼健康诊疗守护中心

专科实力:双峰并峙的学科标杆

眼科与耳鼻喉科作为“双重点”学科,构成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眼科领域,医院在2023年全国专科排名中稳居前三,华东地区持续领跑。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常规诊疗,更在于对疑难杂症的攻坚能力——从复杂性斜视矫正、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到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光眼手术,均达先进水平。依托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平台,医院建立了覆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病的精准干预体系,并牵头制定全国视觉健康标准。2024年,医院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的纳米酶技术突破,仅需半滴药液即可修复干眼症角膜损伤,登上《先进功能材料》封面,为无创治疗开辟新路径。

耳鼻喉科则彰显了更显著的地位。连续13年位居全国专科榜首的成就背后,是头颈肿瘤外科达芬奇机器人精准切除、内镜鼻咽癌四型分型理论等创新支撑。听觉医学领域,医院不仅是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所在地,更在王正敏院士团队带领下,实现国产人工耳蜗技术从研发到转化的全链条突破,让数千聋人重获新“声”。近年开展的全球首例OTOF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通过单次注射纠正患儿听力与言语功能,被《柳叶刀》评价为“开启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彰显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研创新:医工融合的转化先锋

医院构建了“临床问题驱动-基础研究突破-医工技术转化”的创新生态。科研平台是这一生态的基石:卫健委听觉医学与近视眼双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等平台,为科研提供强力支撑。近五年承担项目202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均居专科医院前列。

医工交叉的成果转化模式成为特色标签。2022年成立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整合了基因治疗、光机电、生物材料等九大方向。例如,在基因编辑领域,眼科团队开发的“HELP”技术融合CRISPR递送系统,实现三叉神经节内潜伏病毒基因组清除,根治复发性病毒性角膜炎,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近视防控团队联合温州医科大学研发的圆锥角膜交联“纳米钥匙”,通过眼药水形式替代传统手术,获专利。这些转化成果印证了医院“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路径。

科研协作网络则进一步放大创新势能。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理工科院系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与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跨国研究。例如,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发现ABCA1基因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联机制,成果登上《自然·遗传学》,为早期诊断提供分子靶点。这种开放协同的模式,使医院近五年在《自然》系列期刊发表论文超百篇,获技术发明二等奖等高层次奖项。

服务体系:多院协同与智慧赋能

“四院区一中心”布局实现优质资源全域覆盖。医院在汾阳路、宝庆路、浦江、浦东设有四个院区,总床位894张,年手术量超20万例。各院区功能定位清晰:汾阳院区侧重疑难手术与急重症救治;宝庆院区聚焦眼科与口腔疾病综合治疗;浦江院区作为分部承担半数的住院手术;浦东院区则重点发展高度近视ICL手术等特色项目。2024年启动的浦江院区二期工程,将新增150张床位与3万平米科研大楼,通过“医疗街”串联功能区,提升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

数字化服务重构就医生态。面对年门诊量超312万人次的需求,医院构建了全渠道预约体系:微信公众号每日20:00更新号源,支持2-28天预约;支付宝生活号与114平台同步开放;现场自助机分流率达40。互联网医院更成为革命性突破——疫情期间上线“云药房”直达配送,首创“取药码”解决配送难点,并率先实现异地医保结算与外籍人士服务。2023年其单科接诊量居全市,日均服务1000人次,复诊患者占比超60。

专病中心模式推动诊疗精细化。医院打破传统科室壁垒,建立44个专病中心,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遗传性耳聋、鼻咽癌多学科诊疗等。以耳聋基因治疗为例,患者可在同一中心完成基因检测、遗传咨询、治疗干预及听力康复,获得全链条管理。这种模式不仅提升效率(如鼻咽癌患者等候时间缩短50),更促进临床科研一体化——专病队列为基因治疗等研究提供完整样本库与随访数据。

社会影响:公益引领与区域辐射

公共卫生项目彰显社会责任。作为上海市视觉健康中心牵头单位,医院建立全球的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体系,覆盖百万人口,使上海儿童近视率低于全国均值10。其主导的“光明行动”为偏远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超万例;上海市红十字眼库年均接收角膜捐献200余例,让千名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2020年“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是对这份担当的官方认可。

跨区域联动提升基层能力。医院通过“名医工作站”模式输出技术:2024年在福建晋江建立眼耳鼻喉科名医站,派驻团队开展学科平移;与浙江绍兴、江苏启东等地共建分院,实现“技术下沉、同质管理”。教学培养体系同样辐射全国——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培养专科医师200余名,进修医生占比超30。甘肃医师杨晋通过该体系掌握高端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后,返乡开展西部首例散光多焦点晶体手术,印证了“授人以渔”的辐射效应。

从汾阳路起步的七十载征程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始终立于中国眼耳鼻喉科发展的潮头。其成功密码在于临床与科研的双轮驱动:以重点学科为根基,以基因编辑、纳米酶、人工耳蜗等创新技术为引擎,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里程碑”成果;更在于人文与效率的平衡:通过专病中心、互联网医院、四院区协同提升服务质量,又以红十字眼库、近视防控网络、跨区域帮扶践行公益初心。随着浦江二期科研大楼的崛起与基因治疗中心的扩容,医院正朝着“亚洲医学中心”目标迈进——下一步,需在遗传性眼病基因治疗临床转化、老年性黄斑变性早筛人工智能模型等领域突破技术闭环,并探索将“上海模式”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当更多聋儿听见母亲的呼唤、更多盲者看见晨曦的颜色,这所医院诠释的,正是“健康中国”生动的注脚。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