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的上海眼镜展上,国产离焦镜品牌“好视立”凭借两项专利技术——“周边视网膜前离焦眼镜”和“智能预防近视眼镜”,再度斩获行业“星光奖”。其展区人潮涌动,科技护眼与时尚美学的跨界融合,折射出上海企业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的厚积薄发。作为中国眼健康产业的高地,上海不仅汇聚了依视路、蔡司等巨头的研发中心,更孕育了一批以技术创新为矛、标准制定为盾的本土企业。面对全国儿童青少年高达51.9的近视率,以及高度近视占比近10的严峻现实,上海企业正以多学科融合与产业链协同,重塑近视防控的“中国方案”。

上海近视防控产品公司创新科技守护视力健康

技术突破:从光学矫正到智能干预

离焦光学技术的迭代正成为上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视立的“周边视网膜前离焦”专利(专利号:ZL 2022 2 3263043.8),通过镜片中心矫正区与周边微透镜的协同设计,形成动态离焦带,有效抑制眼轴过度生长。这种技术路径与依视路星趣控的HALT离焦微透镜设计异曲同工,后者已通过多期临床验证,真实世界数据证实其延缓近视加深效果显著。而汇鼎光学的“灵动因子医疗版镜片”更进一步,通过与角膜塑形镜的“双盾联动”,为度数增长过快的儿童提供免费升级保障,降低了家长对防控效果的焦虑。

智能监测与干预技术的融合,推动防控方案向个性化迈进。鹰瞳科技在2025年上海展推出的LED视力康复仪,结合AI眼底相机与万语大模型,实现了光生物调节疗法(PBMT)的精准化。其专利技术(CN118045296A)采用特定波长LED光源,避开黄斑中心区域照射视网膜,在安全性上超越传统激光产品。这种“AI+PBM”模式,不仅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更构建了“检测-干预-防控”的数字化闭环,呼应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白皮书》对数字技术赋能防控的倡导。

跨界协同:构建近视防控生态体系

“医疗+消费”双轨模式成为头部企业的战略选择。爱博医疗以“眼科手术治疗+近视防控+视力保健”三大业务为支点,通过控股优你康光学、美悦瞳网络,整合隐形眼镜研发与零售渠道,打造“医疗级产品+消费级触达”的生态。其离焦镜产品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长247.32,印证了消费端对功能性镜片的强劲需求。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产品的专业壁垒,又通过渠道下沉提升可及性,契合卫健委“关口前移、医防协同”的防控理念。

整合医疗方案替代单一产品竞争。好视立率先构建“视光+视训+视养+视康”四维护眼体系,将验光配镜、视觉训练、营养指导与人工按摩整合,形成立体化干预网络。汇鼎光学与欧普康视的“双盾计划”则开创了跨企业协作范式:购买离焦镜片的儿童若半年内度数增长超50度,可免费获赠梦戴维角膜塑形镜。这种基于临床效果保障的“产品组合包”,不仅降低家长试错成本,更推动行业从零和博弈走向价值共创。

标准引领:专利壁垒与行业规范

专利布局构筑技术护城河。上海企业深谙知识产权在高端医疗市场的战略价值。好视立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覆盖离焦镜片的核心光学设计;鹰瞳科技的PBMT专利为光疗设备设立技术门槛。据东吴证券研究,离焦镜技术已从早期渐进多焦点,历经非球面离焦、微透镜离焦等五代演进,本土企业的专利数量年均增速超20。这些专利不仅是竞争壁垒,更为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奠定话语权。

行业规范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视杰(好视立)作为全国眼视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单位,直接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2024年卫健委修订《近视防治指南》,将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列为防控核心手段,为产品临床应用提供背书。政策端持续加码——“十四五”眼健康规划要求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0,进一步扩大规范化防控产品的市场基盘。

市场竞合:巨头与本土品牌的角力

企业加速本土化布局。依视路陆逊梯卡在2025年上海展首发“星趣控成镜”,专为中国儿童面部特征设计回弹式鼻托、可调节镜腿;强生、蔡司通过医院渠道下沉抢占离焦镜市场。据德邦证券测算,2030年中国离焦镜渗透率有望达15,终端规模将突破360亿元。品牌凭借临床数据积累与品牌溢价,在高端市场仍占优势,但其万元级角膜塑形镜的高定价,为本土企业留下普惠化发展空间。

本土品牌差异化突围。以好视立、汇鼎光学为代表的上海企业,主打“高性价比+本地化服务”:好视立依托全国千家视光中心打造“爱眼之家”;汇鼎光学联合区域经销商提供复查跟踪体系。明月镜片等国产厂商则通过渠道绑定策略,以1000-3000元价格带切入大众市场。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契合了阿里健康《近视防控白皮书》的发现——65家长在近视发生后才干预,价格敏感度高。

挑战与展望:普惠化与精准化并进

技术普惠亟待突破。尽管防控产品选择增多,但价格门槛仍将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角膜塑形镜年费用约1.2万元,2021年渗透率仅1;阿托品滴眼液虽已上市,年均费用2000元,预计2030年渗透率仅5。对此,需探索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将临床急需防控产品纳入地方普惠保险;企业则可参照“双盾计划”,通过效果保险机制降低消费顾虑。

未来技术方向指向基因与数字疗法。随着《近视防治指南》将遗传因素纳入风险评价,基因筛查预防高度近视成为可能。鹰瞳科技的AI眼动追踪、万语大模型已展现技术前瞻性。下一步,结合多组学数据的个体化防控方案、可穿戴光疗设备、视网膜神经调控技术,或将成为上海企业攻克的重点。正如爱博医疗所言:“从‘配眼镜’到‘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型,才是行业价值的真正重塑”。

上海近视防控产业的勃兴,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缩影。从好视立的离焦专利到鹰瞳的AI光疗,从汇鼎的“双盾计划”到爱博的“医疗+消费”生态,企业正以多技术融合、跨产业协同、高标准引领,重构近视管理的逻辑链条。这场“光明革命”仍面临普惠性不足的挑战。未来产业突破需锚定两大方向:一是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支付创新降低产品价格,如探索离焦镜纳入学生医保目录;二是推动“预防-筛查-干预”全流程数字化,结合基因筛查、可穿戴设备与远程医疗,实现近视防控的早介入、全覆盖。唯有如此,上海才能从“近视产品制造高地”跃升为“全球眼健康解决方案策源地”,让每个孩子窗明几净的读书时光,不再以模糊的视野为代价。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