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征医院眼科自1959年建科以来,始终将眼眶病诊治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历经数十年技术沉淀,该科室在复杂眼眶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等疑难病症领域形成显著优势。20世纪90年代,科室通过系统性攻关突破眼眶肿瘤的病理机制与手术技术瓶颈,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眼科影像学诊断模式和微创手术体系,成功完成大量高难度眼眶肿瘤切除术,使患者眼球功能与外观得到大程度保留。魏锐利教授领衔的团队在TAO个性化治疗领域尤为突出,针对突眼、上睑退缩、复视等并发症开发了精细化手术方案,年手术量居国内前列。

上海长征医院东院眼科中心专业医疗团队守护您的眼健康未来

近年来,科室进一步拓展技术边界,将眼眶病治疗与精准医学、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2022年,黄潇副教授团队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开发的“基于面部图像的TAO智能诊断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系统通过分析患者眼部外观照片即可自动化诊断7种TAO体征(如眼睑退缩、结膜充血等),诊断准确率(AUROC>0.85)媲美医师。此项技术大幅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门槛,为早期干预赢得宝贵时间。科室在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领域引入3D打印导航技术,实现骨缺损的个性化重建,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

人工智能与眼科的融合创新

长征医院眼科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诊疗全流程,成为国内智慧医疗的标杆。在糖网病筛查领域,科室与Airdoc合作部署的DR辅助诊断系统,基于微软深度学习架构开发,可快速比对数千张眼底影像并生成分析报告。该系统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曾帮助一例被误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黄金治疗期确诊,使其视力从0.1恢复至正常水平。魏锐利主任指出:“该系统将专业医生的经验延伸至资源匮乏地区,解决了基层眼科医生缺口(医患比达3166:1)的痛点”。

2025年,科室进一步拓展AI应用场景。在甲状腺眼病领域,黄潇团队研发的TAO智能诊断系统仅需普通面部照片即可完成体征分析,其多模块架构涵盖眼部定位、标志物分割和体征诊断三大环节,F1评分超过0.80。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三甲医院,还可搭载于移动设备实现社区筛查,为大规模早筛提供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科室同步建立严格的技术审查机制,确保AI决策始终处于医师监督之下,避免过度依赖算法带来的医疗风险。

多维度眼健康守护体系

除眼眶病特色专科外,科室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眼病的综合诊疗体系。在白内障治疗领域,黄潇副教授团队采用激光乳化技术,结合微切口同轴扭动超声乳化仪,实现创伤小于2mm的精准晶体置换,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针对高度近视群体,马晓晔博士领衔的屈光中心提供飞秒激光个性化切削方案,同时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通过角膜塑形镜和视觉训练延缓近视进展。

在眼底病综合治疗方面,科室整合玻璃体切割术(23G/25G微创技术)、多波长激光光凝及抗VEGF药物注射,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的阶梯化治疗方案。2024年引进的光动力治疗仪(PDT)显著提升老年黄斑变性疗效。科室设立干眼症诊疗中心,结合强脉冲光(IPL)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并创新性将中医疗法应用于视神经萎缩等慢性病,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

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高地

作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长征医院眼科形成了“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学术平台。近五年承担课题12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6项,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基础研究领域,团队聚焦眼眶肿瘤分子机制(如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生成调控)、TAO免疫微环境解析等方向,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Medicine》等期刊。临床转化方面,“灌注性硅眼座植入术”“TAO智能诊断系统”等成果获军队医疗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科室高度重视青年医师培养,建立分层培训机制。住院医师需完成千例猪眼显微操作(如角膜缘切口、晶体乳化)考核方可参与临床手术,确保技术精度达头发丝四十分之一的级。同时与中山眼科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合作举办“眼眶病影像学诊断学习班”,引入病例讨论、模拟手术等教学形式,近三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7名。科室4人获评校“A级教员”,团队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彰显教学卓越性。

医疗公平性与社会责任践行

面对中国眼科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70专家集中于一、二线城市),长征医院主动承担技术下沉使命。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基层医院仅需上传眼底或面部照片即可获得三甲医院级别的诊断支持,使江西、安徽等地患者无需跨省就医。科室牵头制定《甲状腺相关眼病分级诊疗指南》,为社区医生提供标准化转诊路径,缩短确诊时间约40(原平均延误超12个月)。

在人文关怀领域,团队创新医患沟通模式。针对手术期望值管理,开发VR技术模拟术后视觉效果,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预期;设立“光明心理辅导站”,由取得心理咨询资质的护士为重大眼病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减少因手术挫折导致的医患纠纷风险。陶勇医生事件后,科室联合法律专家制定《眼科医疗风险防控手册》,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近三年患者满意度达98.7。

未来展望:跨界融合与精准化发展

随着浦东新院区2024年启用,科室规划构建“眼眶病精准诊疗中心”,整合多组学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系统。重点攻关方向包括:TAO的基因分型与靶向药物递送、眼眶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及药物敏感性测试、基于AR导航的术中实时病理反馈等。魏锐利教授强调:“从经验医疗到精准医疗的转型,需依托生物样本库和大数据分析的双轮驱动”。

在公共卫生层面,团队计划延伸AI筛查网络。一方面将TAO诊断系统适配至手机端应用,联合社区医院开展50岁以上人群筛查;另一方面探索区块链技术保障跨区域医疗数据安全共享。黄潇副教授指出:“未来五年,我们将建立10万例国人眼病影像数据库,训练更适应本土特征的AI模型”。这些举措呼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彰显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的现代医学理念。

长征医院眼科凭借六十余年技术积淀,在眼眶病诊疗、人工智能应用及多病种综合防治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其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实践——如TAO智能诊断系统、微创手术技术及分级诊疗网络——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更推动了眼科资源的公平可及。未来,随着精准医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该科室有望在眼眶病机制解析、个性化治疗及全域眼健康管理领域取得突破,为中国眼科高质量发展提供“长征范式”。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