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眼科医生头条焦点聚焦眼健康领域新动态与专家见解
A-
A+
2025-07-29 16:32:28
281 评论
本
文
摘
要
人工智能赋能精准诊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三保”突破高度近视防控新策略前沿技术临床转化学术生态与资源整合人工智能赋能精准诊疗上海眼科医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5年4月举办的COOC2025会议上,“人工智能眼科应用与发展会议”成为焦点论坛,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指出,中国已批准6-7款三类眼底影像诊断AI辅助筛查证书,覆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其中“凭单...
人工智能赋能精准诊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三保”突破
高度近视防控新策略
前沿技术临床转化
学术生态与资源整合
人工智能赋能精准诊疗
上海眼科医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5年4月举办的COOC 2025会议上,“人工智能眼科应用与发展会议”成为焦点论坛,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指出,中国已批准6-7款三类眼底影像诊断AI辅助筛查证书,覆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其中“凭单张眼底照诊断11种眼病”的技术属全球首创。这些成果源于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实需求——AI可弥补基层专业人才缺口,例如在县域部署眼底相机后,影像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至中心城市专家端,实现“云端阅片-远程诊断”闭环。

技术落地层面,上海机构正推动AI从筛查工具向诊疗全流程渗透。麦迪格眼科发布的“中国AI互联网眼科医院”包含五大核心模块:角膜镜远程验配、近视手术风险评估、框架镜虚拟试戴、学生近视及24小时在线咨询。该系统计划于2025年6月6日全国上线,旨在构建“筛查-防控-诊疗”智能生态链。陈有信,未来3-5年AI将深度融入手术规划、患者随访及教育环节,而DeepSeek等大模型的开源更将加速医院本地化部署进程。
然而眼科AI发展仍面临数据壁垒。陈有信强调,设备制式差异、操作规范性不足及标注不精准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亟需建立行业金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与质控。当前研究亦存在创新性不足问题,多数成果停留于跟风改良,亟待“从0到1”的原创突破。
视网膜母细胞瘤“三保”突破
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保命、保眼、保视力”诊疗体系是上海专家引领全球的标杆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作为全球RB诊疗中心之一,202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年手术量超1000例,患儿生存率达99,保眼率突破80,创纪录。该成果依托分层治疗方案——针对不同分期患儿,结合超选择眼动脉介入化疗、术中视网膜电生理监测及AI辅助系统,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
典型案例印证了技术创新如何患儿命运。13岁俄罗斯女孩吉寒娜在欧美多国建议摘眼时,经新华医院三次介入治疗成功保住眼球并恢复视力;9岁中国患儿萌萌在美国8次化疗无效后,转至新华医院3次治疗即稳定肿瘤。这些成就源于多学科协同:科年完成1.5万例低龄患儿(小2个月),确保手术安全;联合公益组织成立的RB专项基金,更构建了涵盖心理干预、教育衔接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院长孙锟表示,未来将拓展会诊与远程医疗,优化“三保”流程。而新华医院发布的《RB患儿社会适应力评估报告》显示,92康复患儿顺利返校,印证了诊疗体系的社会价值。
高度近视防控新策略
针对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率攀升(上海高三学生达27),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团队2024年公布突破性研究: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可有效控制高度近视进展。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92名近视超400度的患儿,干预组每日两次RLRL治疗(每次3分钟)。12个月后,干预组眼轴平均缩短0.06mm,近视等效球镜度降低0.11D;对照组眼轴增长0.34mm,度数增加0.75D。
机制上,RLRL通过增加脉络膜代谢率与循环,改善巩膜缺氧状态,从而延缓近视进展。该疗法功率属安全一级,此前十余年已用于弱视治疗,依从性良好。但邹海东强调,RLRL仍处科研阶段,尚未临床推广,家长需警惕市面不规范设备。
同步推进的还有校园近视防控数字化。南京爱尔眼科的“眼健康数字人服务站”落地朝天宫小学,搭载高真实感数字人“爱科(Eyecho)”及AierGPT大模型,通过语音交互模拟用眼场景,提供护眼指导。这种“AI+教育”融合模式,正逐步向上海推广,为“家校医协同”注入新动能。
前沿技术临床转化
上海专家在细胞疗法与基因治疗领域持续突破。2025年5月,上海市人民医院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IGT001细胞疗法玻璃体腔注射。该疗法由哈佛医学院团队研发,采用人源光感细胞与生物材料协同递送系统,通过微创注射为视锥细胞提供“营养支持”,延缓退化进程。首例患者术后7天随访显示眼部状况良好,标志着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迈入新阶段。
屈光手术技术亦迭代升级。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成立“微创全飞秒屈光手术卓越视觉体验中心”,推动个性化手术设计;光正眼科廉井财教授在“微笑论坛”提出,屈光手术已从“看得见”向“看得舒适”跨越,结合AI术前评估系统,可实现手术方案精准模拟。而上海爱尔眼科发布的《告别白内障:视界重塑的光明之旅》科普书籍,则凸显了技术普惠理念。
学术生态与资源整合
学术会议成为技术扩散的关键枢纽。2025年长三角眼科会议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跨界融合,如COOC 2025打造“学术-贸易双驱”模式,吸引3000名医生与全球经销商,推动设备国产化;二是资源共享,上海和平眼科医院启动“和平视界网络学院”,通过课件共享打破地域限制;三是青年培养,普瑞眼科研讨会增设显微手术实操,由大咖一对一指导基层医生。
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历史积淀为创新提供土壤。该会1932年由周诚浒创立,1950年改组后持续推动标准化建设——2007年拟定准分子激光准入标准,2012年修订《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管理规范》。历年来,褚仁远、范先群团队分获技术发明奖与科技进步奖,彰显“临床-科研”转化实力。
技术普惠与生态共建的双轨路径
上海眼科医生的头条关注,折射出“精准诊疗”与“全域健康”协同发展的新范式。从AI筛查到细胞治疗,技术创新始终以患者获益为核心;从“三保”体系到红光疗法,突破性成果正疑难眼病治疗格局。数据孤岛、技术下沉不足仍是痛点。未来需着力构建三方面生态:一是建立眼科数据标准,推动AI训练规范化;二是深化“筛查-治疗-康复”全链条协作网络,尤其提升基层技术服务可及性;三是扩大多中心研究,使“上海方案”惠及全球患者。唯有当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交织,方能真正实现“光由此生,晶彩同行”的愿景。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