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视力开始模糊,书本上的文字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望远处的风景也失去了清晰轮廓,这往往是近视发出的信号。面对这种现代社会中日益普遍的视觉困扰,仅凭一副度数模糊的眼镜远远不够。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不仅关乎准确的视力矫正,更是守护眼健康、科学干预近视发展的关键步。一次规范的检查流程,能为后续的个性化矫正方案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近视检查指南:去医院要做的眼科项目清单

视力基础评估

踏进眼科诊室的步,通常是从经典的视力表检查开始。患者需要遮盖单眼,清晰读出标准对数视力表上不同大小的“E”字方向。这项看似简单的检查,却是直观量化患者当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的金标准。医生据此初步判断视力损害的程度,并为后续的验光划定基线范围。紧接着,便是快速的电脑验光仪上场。只需将下颌舒适地置于仪器托架上,双眼注视设备内的热气球或房屋图像,仪器便能在瞬间捕捉眼球对光线的屈折状态,一份客观的屈光度初步报告。

电脑验光结果虽快,却并非终的处方依据。它提供的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起点,其数值会受到患者当时的调节状态(眼睛的自我聚焦能力)等影响。电脑验光之后必不可少的是主觉验光。这个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验光师或眼科医生进行主导。他们会根据电脑验光的结果结合视力表检查,通过患者对一系列不同镜片的主观清晰度反馈(“现在清楚还是刚才清楚?”),利用综合验光仪进行精细调整,终确定能使患者达到矫正视力的准确度数(球镜、柱镜及轴位)。正如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在共识中所强调的,主觉验光是获得精准配镜处方的核心环节,也是个性化视力矫正不可或缺的基础。

眼部生物测量

近视的本质是眼球过长或屈光力过强导致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方。要深入理解近视的根源和进展风险,测量眼球的结构参数至关重要。其中,眼轴长度被誉为监测近视进展的“金指标”。利用非接触式的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如IOLMaster),可以安全、精准地测量眼球前后径的长度。《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明确指出,眼轴长度数据对于评估近视进展速度、未来高度近视风险、指导防控策略选择具有核心价值。持续的监测记录能绘制出个体化的近视发展轨迹图。

与此角膜作为眼球关键的屈光介质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整体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检查通过投射同心圆环光带到角膜表面并分析其反射图像,能构建出角膜表面数千个点的三维地形图。这项检查不仅能精准测量角膜前表面的曲率(K值),揭示规则或不规则散光的来源,更能直观展现角膜形态是否对称、平滑,排除圆锥角膜等可能加速近视发展的隐匿性疾病。角膜厚度的测量(角膜测厚仪)同样是评估眼部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一环,对于某些特殊检查或手术方案的制定也有关键意义。

眼底健康筛查

高度近视人群面临的风险之一在于眼底病变。眼轴的过度拉长会导致脉络膜、视网膜等组织被机械性牵拉变薄,进而引发一系列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全面的眼底检查是近视患者,尤其是中高度近视患者的必查项目。散瞳眼底检查是传统而有效的金标准。医生使用散瞳药水充分放大瞳孔后,借助检眼镜直接观察视网膜、视神经、黄斑区、周边部视网膜等关键结构,寻找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视网膜脱离早期迹象、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如豹纹状眼底、后巩膜葡萄肿、Fuchs斑)以及视神经形态是否正常(排除青光眼风险)。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布的《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中特别强调,散瞳眼底检查应作为高度近视患者的常规项目。

随着科技发展,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已成为眼底筛查的强大补充。眼底照相能清晰记录视网膜的整体情况,留下宝贵的基线资料便于长期追踪对比。而OCT则能实现视网膜各层结构的高分辨率断层扫描,尤其擅长精准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成像,对早期发现黄斑劈裂、黄斑萎缩、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高度近视相关病变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中国近视性黄斑病变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OCT在早期识别和处理此类病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视功能综合检测

近视不仅仅是眼球度数的问题,它常常伴随着复杂的双眼视功能异常,直接影响视觉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调节功能检查旨在评估眼睛动态聚焦的能力。常用方法包括测量调节幅度(AMP,即眼睛能清晰聚焦的近点)、调节灵敏度(Flipper透镜翻转测试,评估聚焦速度与耐力)以及负/正相对调节(NRA/PRA,评估在固定距离下动用或放松调节的能力)。研究表明(Chen et al., Optom Vis Sci, 2020),相当一部分近视患者存在调节滞后(聚焦反应慢于刺激)或调节不足等问题,这不仅可能加剧视疲劳,甚至被认为可能与近视进展存在关联(Gwiazda et al.,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

双眼视功能评估则聚焦于两眼协同工作的状态。隐斜视检查(如遮盖去遮盖法、马氏杆法)用于发现潜在的斜视倾向。集合近点(NPC)测试评估双眼内聚的能力。AC/A比率(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则揭示调节与集合联动机制的协调性。这些功能的异常常导致患者在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出现视物重影、眼部酸胀、头痛甚至阅读障碍等症状。精准识别这些障碍是制定有效的棱镜处方或视觉训练方案的基础,能够显著改善视觉体验和舒适度。

特殊人群补充检查

对于特定人群,近视检查需要额外“加码”。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是重中之重。除了上述常规项目,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基石工作。这需要定期(通常建议每6个月)监测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等核心参数。研究证实(Donovan et al.,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眼轴增长速率是近视干预效果的核心监测指标。儿童调节功能普遍活跃,睫状肌麻痹验光(俗称“散瞳验光”)是排除假性近视、获得真实近视度数的关键步骤,尤其在初次配镜或度数变化较大时必不可少(《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

对于近视手术术前评估者,检查项目则更为深入严谨。除完善前述基础视力和眼部生物测量(尤其是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轴长度),还需结合波前像差检查以获取眼球整体的高阶像差信息,用于个性化切削方案设计。泪液分泌测试(如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用于评估干眼状态,这是术后视觉质量和舒适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严格、全面的术前检查是保障近视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首要前提,每一项缺失都可能增加术后风险。

近视绝非单纯的视力模糊,其背后关联着眼球结构和视觉功能的复杂变化。一次系统、全面的专业眼科检查,涵盖了从基础视力、屈光度确认到眼轴长度、眼底健康、角膜形态、双眼视功能等多维度的精密评估。这些检查数据共同构成了个性化视力矫正方案的基石,更是早期识别近视相关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科学评估近视进展风险、制定有效干预策略(包括光学矫正、药物控制、特殊设计的镜片如角膜塑形镜或离焦镜片、视觉训练等)不可或缺的决策依据。

视力健康档案的建立与长期规律随访是近视管理的核心环节。我们呼吁公众摒弃“验光即配镜”的简单思维,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全面眼科检查在近视防控中的核心地位。未来研究将进一步聚焦于探索更的近视风险生物标志物(如巩膜形态学特征、特定血流参数)、优化功能性视觉质量的评估体系,以及整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筛查效率和精准干预水平。唯有专业的检查与科学的认知,方能为我们守护珍贵的视力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

2.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17). 中华眼科杂志, 2017.

3.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近视性黄斑病变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 中华眼科杂志, 2022.

4.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 中华眼科杂志, 2017.

5. Chen, A. H., O'Leary, D. J., & Howell, E. R. (2000). Near visual function in young myopes.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77(6), 303-309.

6. Gwiazda, J., Thorn, F., Bauer, J., & Held, R. (2004). Myopic children show insufficient accommodative response to blur.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5(3), 714-719.

7. Donovan, L., Sankaridurg, P., Ho, A., Naduvilath, T., Smith III, E. L., & Holden, B. A. (2012). Myopia progression rates in urban children wearing single-vision spectacles.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89(1), 27-32.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