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名称 |
制度概述 |
具体内容 |
制度意义 |
首诊负责制度 |
体现医院医务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防止因推诿患者而贻误救治时机,保证患者来院后得到认真及时诊治、抢救的一项重要制度 |
1. 患者每一次就诊时首先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尤其是急、危、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负责。 2. 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3. 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 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 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 凡违反本制度而造成不良后果,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7. 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避免因推诿患者而延误治疗时机,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
- |
- |
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水平,加强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指导 |
会诊制度 |
- |
- |
促进多学科协作,提高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护理分级制度 |
- |
- |
根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提供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 |
- |
保证医疗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患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 |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
- |
- |
集思广益,解决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提高医疗团队的业务水平 |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
针对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的患者制定的抢救制度 |
1. 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2. 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者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 ICU 进行救治,特殊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3. 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者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殊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4. 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者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医嘱。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5. 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6. 急诊科和 ICU 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7. 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收到急救传呼应立即响应 |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术前讨论制度 |
- |
- |
对手术方案进行全面评估,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安全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
- |
- |
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技术的改进 |
查对制度 |
- |
- |
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
- |
- |
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避免手术错误的发生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
- |
- |
规范手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新技术新业务准入制度 |
- |
- |
确保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 |
危急值报告制度 |
- |
- |
及时发现患者的危急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病历管理制度 |
- |
- |
保证病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依据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
- |
-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医疗成本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
- |
- |
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和合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 |
- |
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安全,维护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
患者隐私保护制度 |
根据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患者的个人和医疗信息得到保密并且不被泄露 |
医院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制度,不得越权获取、使用或者提供患者的任何信息 |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 |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等 |
- |
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且无差错的医疗服务 |
安全管理制度 |
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医院内的安全 |
包括制定并执行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
信息化管理制度 |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 |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
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 |
医疗秩序管理制度 |
- |
- |
维护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
确保患者在医院内部接受安全的医疗服务 |
包括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医疗流程规范化,提高医疗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能 |
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
质量管理制度 |
通过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体系,制定质量目标和标准,落实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 |
- |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
建立医疗纠纷快速调解机制和处理程序 |
- |
及时解决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
科研与创新制度 |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
- |
促进医院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
师德建设制度 |
加强医务人员的师德教育和考核 |
- |
推动医师诊疗规范、尊重职业道德,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
病案质量管理制度 |
建立病案质量评审和管理机制 |
- |
确保病案记录准确、完整、规范,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医疗安全 |
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
- |
- |
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
医疗卫生安全制度 |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
- |
营造安全的医疗环境 |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
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
- |
提高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损失 |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 |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防止费用虚高 |
- |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
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
- |
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医疗质量 |
职业道德规范制度 |
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规范 |
- |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 |
管理和运用医疗信息以优化医疗服务 |
- |
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 |
制定和执行医疗诊疗的规范 |
- |
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 |
医疗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 |
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
- |
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
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 |
培养医疗人才和管理医务人员 |
- |
提高医院的人才素质和医疗水平 |
英才引进和激励制度 |
吸引和激励医疗人才 |
- |
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
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
评估和奖励医务人员的绩效 |
- |
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
疾病防控制度 |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其他流行病 |
- |
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
药品管理制度 |
管理和使用药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
- |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1. 首诊医师:患者每一次就诊时首先接诊的医师。
2. 危急值:指某项或某类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抢救机会。
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