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太原的山西省眼科医院,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眼科诊疗中心,汇聚了一批深耕近视防治领域的专家。他们以扎实的临床功底、创新的科研视野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了从基础防控到高难度手术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这支团队不仅承载着三晋大地的眼健康希望,更通过...

坐落于太原的山西省眼科医院,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眼科诊疗中心,汇聚了一批深耕近视防治领域的专家。他们以扎实的临床功底、创新的科研视野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了从基础防控到高难度手术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这支团队不仅承载着三晋大地的眼健康希望,更通过多项突破性研究,为全国近视防控策略贡献了“山西智慧”。

山西眼科医院近视眼专家探讨近视防治新方法

专家团队与技术优势

山西省眼科医院近视诊疗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多学科协作的专家阵容。视光科张立华主任医师擅长复杂屈光异常的矫正,尤其在角膜塑形镜(OK镜)和硬性高透氧角膜接触镜(RGP)的精准验配上经验丰富,为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贺瑞教授领衔的准分子激光科团队,拥有20余年屈光手术经验,累计完成近10万例激光矫正手术,涵盖PRK、LASIK、FS-LASIK、SMILE等主流技术,成为解决中低度近视患者“摘镜需求”的中坚力量。

面对高度近视、角膜薄等特殊人群,白内障科刘杰为教授团队率先在山西省成立“眼内镜(ICL)近视矫治中心”。该技术通过植入可终生使用的柔性人工晶体,突破激光手术的禁忌症限制,矫正范围可达-18.0D近视及6.0D散光,术后次日即可恢复视力,为超高度近视患者开辟了新路径。而斜视与小儿眼科张丽军常敏等专家,则聚焦儿童近视的早期干预,将屈光矫正与斜弱视治疗融合,形成儿童眼病一体化诊疗模式。

| 专家 | 科室 | 核心专长领域 |

||

| 张立华 | 视光科 | 角膜塑形镜、RGP验配、疑难验光 |

| 贺瑞 | 准分子激光科 | 全系列激光近视手术(PRK/LASIK/SMILE等) |

| 刘杰为 | 白内障科/ICL中心 | 高度近视ICL晶体植入 |

| 张丽军 | 斜视与小儿眼科 | 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小儿眼病联合诊疗 |

| 冯雪亮 | 斜视与小儿眼科 | 低强度红光近视控制技术研究 |

近视防控研究突破

在基础科研领域,山西省眼科医院的专家积极参与多中心研究,推动近视防控前沿技术的落地。 冯雪亮教授团队参与的低强度红光(RLRL)控制儿童高度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成果发表于期刊《OPHTHALMOLOGY》(影响因子13.7)。该研究证实,每日两次RLRL照射可使高度近视儿童眼轴平均缩短0.06mm,近视等效球镜度降低0.11D,而对照组眼轴增长0.34mm、度数增加0.75D,显著差异为高度近视防控提供了全新方案。

医院专家密切关注视光学进展,并通过本土化实践优化治疗路径。针对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团队结合10年4128例验配数据分析指出,规范佩戴后青少年年均眼轴增长量可控制在0.22mm(扣除生理性增长后实际增值仅0.1mm),近视年增长度数约25度,显著低于普通框架眼镜。而对于不适配OK镜的高度近视青少年,团队借鉴贾丁(山西爱尔)关于多焦RGP的研究成果,验证其眼轴年增速降幅达46,为特殊屈光状态患者提供了替代方案。

个性化诊疗体系

针对近视发展的年龄差异性,医院建立了分龄、分阶段的精准干预体系。 张丽军教授强调,儿童近视防控需抓住“远视储备消耗”关键窗口,6岁儿童应保有+1.0D至+1.5D远视储备。团队通过定期屈光建档监测储备量,对临近耗尽儿童优先采用户外干预(每日2小时以上)及光学代偿手段,避免小学阶段过早近视化。

在技术选择上,专家主张“量眼”。余顺等教授指出,青少年进展性近视非手术方案:中低度近视适用角膜塑形镜或多焦RGP;高度近视可联合低强度红光;成人稳定期近视则根据角膜条件选择激光手术或ICL植入。贺瑞团队进一步优化手术适应症评估,例如为角膜薄患者设计SMART全激光方案,或为大散光者选择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切削,实现“一人一设计”的安全摘镜。

技术设备创新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院依托“136”兴医工程,持续升级技术平台建设。ICL矫治中心引进瑞士STAAR全球专利晶体,配合OCT导航系统实现微米级植入定位,将高度近视手术推向精准化;准分子激光科则配备波段可调的飞秒-准分子一体化平台(如Wavelight Ex500),支持从全表层切削到透镜取出的全术式覆盖。

科研与临床的融合亦为特色。余顺教授团队在国内首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解决疑难性青光眼合并高度近视问题;遗传眼病诊疗中心结合基因检测与表型分析,筛查家族性高度近视致病突变,为遗传高风险家庭提供孕前干预指导。这些平台建设使山西眼科医院成为集诊疗、研发、转化为一体的区域性眼科学术高地。

健康教育与全程管理

近视防控不仅是医疗行为,更需要行为干预和社会参与。医院专家提出“家庭-医疗-学校”三级管理链:寒假期间需重点关注儿童用眼行为(建议每日屏幕时间≤1小时,遵循“20-20-20”护眼法则),同时通过投影替代手机、光照环境改造(阅读照度≥300lux)减少视疲劳。营养方面,团队倡导补充鱼类蛋白及深色蔬果(如蓝莓、胡萝卜),避免高糖饮食加速巩膜变薄。

诊后管理同样关键。张立华等专家建立数字化随访系统,要求角膜塑形镜佩戴者定期接受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检测;ICL术后患者需通过房角镜评估眼压稳定性。社区协作模式也在探索中——医院与太原多所中小学联合开展屈光筛查,冯雪亮团队累计进校讲座百余场,将防控端口迁移至校园。

山西省眼科医院近视专家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前沿技术转化和全程健康管理,构建了覆盖“防-控-矫”三位一体的近视防治体系。从张立华的精准视光干预、冯雪亮的红光控制研究,到刘杰为的ICL中心建设和贺瑞的屈光手术优化,专家们以创新回应挑战,使山西的近视诊疗水平跻身国内前列。

未来仍需攻克诸多难题:低强度红光技术的长期安全性需更大样本验证;超高度近视的并发性病变(如黄斑萎缩)防治体系尚未完善;基层近视筛查的标准化亦有待推广。正如冯雪亮教授团队所言:“近视防控需医防融合、关口前移”。只有持续深化临床研究、加速适宜技术下沉,方能实现《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2030年的防控目标——让山西乃至中国的下一代,拥有更清晰的视野。

> :

> 1. 山西省眼科医院专家库及出诊表

> 2. ICL矫治中心成立及技术原理

> 3. 低强度红光近视控制临床研究

> 4. 角膜塑形镜十年大数据分析

> 5. 寒假多场景近视防控指南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