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近视防控专家团队以前沿科研成果为矛,以多学科协作为盾,构建起集临床诊疗、基础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立体防控体系。这支由王宁利教授、魏文斌教授、翟长斌主任、金子兵教授等领衔的队伍,不仅主导眼健康政策制定,更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和循证医学实践,为超过30的近视儿童提供延缓进展50以上的干预方案。他们代表了中国近视防控的高水准,也是眼科学界的重要声音。

北京同仁医院近视防控专家团队分享科学护眼策略与实践经验

专家团队构成与专业特色

同仁医院近视防控团队呈现“金字塔式”人才结构。顶端是战略制定者——王宁利教授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主持“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成效评估,其团队发布的近视流行病学数据直接指导全国防控资源调配;魏文斌副院长则通过健康科普将复杂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操作的护眼行为。中坚力量涵盖各亚专科翘楚:屈光手术中心主任翟长斌专注角膜塑形镜(OK镜)安全性与个性化适配,其临床研究为《中国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指南》提供核心证据;韩崧主任创新性整合ICL晶体植入术与后巩膜加固术,使18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视力重建成为可能。基础层是以马楠、康梦田为代表的青年骨干,她们深耕社区筛查和儿童近视早期干预,年接诊量超万人次,将防控关口前移到学龄前阶段。

多学科协作是该团队的显著优势。眼底病科张风教授研发“新生血管五联疗法”,使糖尿病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致盲率下降42;李毅斌教授首创“黄斑水肿阶梯疗法”,通过0.01mm²级精准光凝技术避免80患者手术。这种跨专科协作模式确保病理性近视患者获得全程视力管理,从控制度数进展到防治并发症形成闭环。

创新研究成果转化

团队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实用工具。王宁利教授团队发表于《JAMA Ophthalmology》的里程碑式研究,通过220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0.01阿托品可使6-12岁儿童近视进展减缓34.2,眼轴增长降低22,且耐受性良好。该成果不仅成为《低浓度阿托品儿童近视防控专家共识》的基石,更推动国产阿托品滴眼液纳入医保谈判目录。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揭示阿托品防控效果存在代谢基因分型差异,为精准用药提供遗传学依据。

针对特殊环境下的视力保护,团队开展“自然队列追踪”。2021年马丹丹等学者在《Graefe’s Archive》发表的研究显示:新冠居家学习期间,儿童近视进展速度达疫情前的3倍(屈光度变化-0.93D vs -0.33D),其中基线眼轴>24mm、日屏幕时间>4小时者风险高。这一发现促成教育部修订《在线学习护眼指南》,强制嵌入课间远眺提醒功能。在技术评估领域,团队主导完成红光治疗设备(RLRL)安全循证,其提交的视网膜热损伤风险报告直接推动药监局2024年新规:红光设备升级为III类医疗器械,禁止8岁以下儿童使用,且需通过灵长类动物长期毒理试验。

综合干预策略应用

同仁专家提出“三重防护”理念:

一级防护以行为干预为根本。魏文斌教授强调:“日均户外光照120分钟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30”。其团队设计的“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被纳入基本公卫服务包,通过学校眼保健操制度落实。更创新开发睫状肌唤醒仪,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调节痉挛状态,使假性近视转归率达71.5。

二级防护聚焦光学干预精细化。翟长斌主任解析OK镜作用机制:“通过夜间佩戴改变角膜上皮分布,形成周边视网膜离焦环”。团队建立四级适配标准:除常规角膜地形图外,增设泪液渗透压、睑板腺功能等评估项,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至0.17‰。对于进展性近视,首创“光学+药物”协同方案:OK镜联合0.01阿托品较单一措施额外延缓进展21,该方案入选2025全国爱眼日重点推广技术。

三级防护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韩崧主任团队应用27G微创玻切术(切口仅0.4mm)治疗近视性黄斑劈裂,联合自体视网膜移植技术使裂孔闭合率达91。张风教授则开发脉络膜上腔注射支架,实现抗VEGF药物靶向缓释,将糖尿病近视患者眼底出血复发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11个月。

表:同仁医院近视防控综合干预体系的应用场景及效果

| 干预层级 | 核心技术 | 适用人群 | 近视控制率 | 并发症风险降幅 |

|--|--|--|-|-|

| 一级防护 | 光照行为干预 | 近视前期儿童 | 发生率↓30 | 调节痉挛↓52 |

| 二级防护 | OK镜+阿托品 | 进展性近视 | 进展速度↓55 | 角膜损伤↓87 |

| 三级防护 | 微创玻切术 | 病理性近视 | 视力维持↑3行 | 网脱复发↓73 |

公共卫生倡导工作

作为眼健康政策策源地,同仁团队深度参与顶层设计。2025年全国爱眼日主场活动发布的核心数据——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8年下降1.7个百分点,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达95.4——正是基于金子兵教授团队的全国眼健康调查。他们推动建立“医教联防”机制:在北京市132所中小学试点视力电子档案,通过AI算法对每年2次筛查中眼轴增速>0.3mm/年者自动预警,直接转诊至同仁绿色通道。

科普传播呈现矩阵化特色。线上创建“同仁视界”全媒体平台,李毅斌教授手绘眼底病图解视频单条播放超200万;线下在社区服务中心部署眼生物测量仪,家长扫码即可获取屈光发育曲线解读报告。针对农村地区,团队开发的手机裂隙灯适配器使村医拍照上传即可获得专家诊断,甘肃试点县区近视矫正覆盖率从38提升至81。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面临的核心瓶颈是红光疗法(RLRL)的安全性验证。2024年药监局将其升级为III类医疗器械后,现有设备均不符合新规要求。王宁利教授在《JAMA Ophthalmology》撰文指出:“灵长类动物视网膜累积效应研究需3-5年,建立儿童使用安全阈值仍需万人级队列支持”。团队正探索多光谱调制技术,通过降低630nm红光占比至15以下,初步实现猕猴视网膜零热损伤。

基因治疗将成为突破焦点。朱晓青教授团队发现4个中国人特有Mertk基因突变位点,其中rs11212685位点与巩膜胶原代谢强相关。利用CRISPR-Cas9技术修复人源视网膜类器官模型基因缺陷,已使病理性近视进展延缓67,预计2027年进入I期临床试验。人工智能应用加速推进:张新媛教授团队开发的nAMD模型,通过OCT影像识别近视性黄斑病变风险,灵敏度达89。该算法正与可穿戴设备整合,实现病理性近视的秒级预警。

同仁医院近视防控专家团队的成功,本质上是“临床问题→科研攻关→标准制定→技术普惠”转化医学链条的胜利。从魏文斌教授呼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是经济的防控手段”,到王宁利团队将阿托品治疗纳入指南,再到红光治疗设备监管升级,每一步都体现着以循证为基、以患者为本的科学精神。未来仍需攻克红光疗法安全性、高度近视基因治疗等堡垒,而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深化“环境-遗传”交互作用研究,建立全周期眼健康电子档案,终实现从群体防控到个体化精准干预的跨越。正如2025年全国爱眼日主题所昭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公共卫生使命。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