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机构 相关信息
杨元璋 身份:新密市眼科医院原院长,现任新密市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所长,新密市政协委员,名医
从业时长:至今从医70余载
经历:13岁开始跟长辈学习中医,白天读私塾,晚上跟祖父学医书;1958年被调到公社卫生院工作,负责眼科,主治眼病并开始研究疑难眼病;同年接诊双目失明34年的申书全老人并使其复明,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1986年经县卫生局等部门批准,在苟堂成立密县眼科医院并任院长;1992年9月在县政协帮助下,医院迁到矿务局龙潭大桥东200米处
成就:成为河南省个登上《人民日报》的县(市)医生;创办的全县级市眼科专科医院被有关部委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
科研成果:有科研实力雄厚的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
出生日期:1936年9月
成长背景:生长在中医世家,从小目睹人民悲惨遭遇,尤其同情眼疾失明者
学术贡献:曾作为作者参与交感性眼炎等相关医学研究(如1999年关于患者眼外伤及交感性眼炎的研究)
新密市眼科医院 性质:河南省规模大、综合水平高的县(市)眼科专业医院,全省的一所县(市)级眼科专科医院
位置:新密市嵩山大道123号
电话:0371 - 69823163
规模:现有医务人员近200人,其中在编职工40多人;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医务人员100多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中级职称人员30余人
设备:拥有眼底断层扫描系统等先进设备
特色:有科研实力雄厚的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有全省首支县(市)扶贫医疗队
发展历程:1986年在苟堂成立密县眼科医院;1992年9月迁至矿务局龙潭大桥东200米处,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后不断发展
新密市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 法定代表人:杨元璋;注册资本:30.4万人民币;成立时间:1999 - 06 - 09;经营状态:注销;所属省份:河南省;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认缴金额:30.4万人民币;投资比例:100

解释说明:

新密眼科医院传奇人物杨元璋:七十余载的光明守护路

  • 交感性眼炎:是指一眼遭受穿通性眼外伤后引起非化脓性葡萄膜炎,健眼的葡萄膜也发生同样性质的急性弥漫性的炎症。
  • 清创缝合术:是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清除开放伤口内的异物,切除坏死、失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缝合伤口,使之尽量减少污染,甚至变成清洁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有利受伤部位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在源远流长的溱洧河畔,在《诗经》名篇的发源地,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新密市眼科医院。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健康。而在这背后,有一位传奇人物——杨元璋,他用七十余载的从医岁月,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光明守护传奇。

初心如磐:成长背景与学医之志

1936年9月,杨元璋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从小目睹了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和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悲惨遭遇。然而,更让他触目惊心的,是那些患眼疾失明者在黑暗中求生的艰难痛苦与无助的失望。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他矢志要改变失明人的悲惨命运。

13岁时,杨元璋如愿以偿地开始跟长辈学习中医。白天,他在私塾中勤奋苦读;晚上,便跟祖父钻研医书。每到学期末,他就跟着祖父在家学习看眼。寒来暑往,年复一年,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促使他的医疗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扎实的中医学习基础,为他日后在眼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崭露头角:初入医界与成名之举

1958年,杨元璋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调到公社卫生院工作,负责眼科,主治眼病,并开始对医学上的疑难眼病进行研究。他的医术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远近的患者络绎不绝地登门求治。

也就是在这一年,杨元璋接诊了一位双目失明34年、经多家大医院治疗未复明的申书全老人。当拆线那天,申书全一睁眼就看到了屋里挂的毛主席像,看到了相隔34年没有看到的世界,他激动地高喊:“俺看见毛主席了!俺不是瞎子啦!”瞎了30多年的申书全被杨元璋院长复明的消息很快传出,《人民日报》以《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看到了红太阳》为题,对杨元璋高超的医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下子,杨元璋成了闻名全国的眼科医生。

杨元璋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后,福建、安徽、四川等外省的眼病患者纷至沓来,小小的乡卫生院开始门庭若市。这不仅是对他医术的高度认可,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在眼科领域的潜力和希望。

砥砺前行:创办医院与发展历程

随着名气的增大,小小的乡村医院已不能满足当时业务的发展。1986年,经县卫生局等部门批准,杨元璋在苟堂成立了密县眼科医院,由他任院长。从此,他开始了带领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征程。

1992年9月,在县政协的帮助下,杨院长的眼科医院迁到了矿务局龙潭大桥东200米处,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医疗条件较原来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杨元璋并不满足于此,他一心想把眼科医院办得更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今的新密市眼科医院,已成为河南省规模大、综合水平高的县(市)眼科专业医院。现有医务人员近200人,其中在编职工40多人。医院拥有眼底断层扫描系统等先进设备,有科研实力雄厚的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有全省首支县(市)扶贫医疗队。在杨元璋的带领下,医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

科研探索:疑难眼病研究所的贡献

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是新密市眼科医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该研究所由杨元璋亲自领导,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多年来,研究所致力于疑难眼病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例如,杨元璋曾作为作者参与交感性眼炎等相关医学研究。在1999年的一项研究中,对一位眼外伤后出现交感性眼炎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患者,男,37岁,于26年前(11岁时)玩耍时不慎被小刀刺破右眼,立即到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无视力。1年后眼球萎缩。1998年3月在青海省某医院诊为左眼葡萄膜炎,住院14天治疗视力恢复到1.5。1999年4月左眼葡萄膜炎复发,视力下降至0.4,在河南省某医院诊为交感性眼炎,建议手术摘除右眼球,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对这类病例的研究,为疑难眼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研究所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也为广大疑难眼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攻克眼科领域的难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社会责任:扶贫医疗队与公益行动

新密市眼科医院的全省首支县(市)扶贫医疗队,是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这支医疗队在杨元璋的倡导和支持下,深入基层,为贫困地区的眼病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救助。

扶贫医疗队的队员们不畏艰辛,走村串户,为那些因贫困而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们为患者进行眼部检查、诊断和治疗,免费发放药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这些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眼健康的重要性,也让贫困地区的眼病患者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除了扶贫医疗队的工作,新密市眼科医院还积极参与其他公益行动。例如,开展眼健康科普讲座,为社区居民、学校师生等进行眼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惠的医疗服务等。医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大爱和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人才培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杨元璋深知这一点,他非常重视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方面,医院积极引进的眼科专业人才,充实医院的医疗力量。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加入到医院的团队中来。另一方面,医院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培训课程等,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眼科医疗技术和知识。

杨元璋还亲自带教年轻医生,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医术传承给他们。他鼓励年轻医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一批的眼科人才逐渐成长起来,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患者口碑:信任与认可的见证

新密市眼科医院和杨元璋在患者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多年来,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认可。

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对医院和医生的服务赞不绝口。他们感激杨元璋和医院的医生们为他们带来了光明,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美好的世界。有的患者还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表达对医院和医生的感激之情。

患者的口碑是医院好的宣传。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患者的好评和推荐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就诊。这也促使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

未来展望:续写光明传奇

回顾过去,新密市眼科医院在杨元璋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用真心守护群众健康”的宗旨,不断努力和创新。

在医疗技术方面,医院将加大科研投入,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疑难眼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眼科专业人才。在社会责任方面,将继续深化扶贫医疗队的工作,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为更多的人送去光明和希望。

杨元璋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对眼科事业的热情和执着从未减退。他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医院的发展和眼科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他的引领下,新密市眼科医院将续写更加辉煌的光明传奇,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新密市眼科医院和杨元璋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守、奉献和爱的传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为更多的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