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不仅是屈光问题,更是可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不可逆盲的眼病危机。面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中医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融合整体辨证与局部干预,在延缓近视进展、防控并发症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一批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眼科专科医院及中医院,正通过系统化的中药疗法、特色技术整合及全周期管理...

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不仅是屈光问题,更是可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不可逆盲的眼病危机。面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中医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融合整体辨证与局部干预,在延缓近视进展、防控并发症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一批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眼科专科医院及中医院,正通过系统化的中药疗法、特色技术整合及全周期管理,为高度近视患者提供“防控结合”的诊疗新路径。

专注于中医中药创新治疗高度近视的专业现代化医疗机构

高度近视的中医病机解析

先天禀赋与脏腑失衡的共因作用。中医认为高度近视与肝肾亏虚、气血失和密切相关。《目经大成》指出近视因“真火不明真气弱”,强调先天禀赋不足是核心病机。现代临床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多伴随眼轴异常增长,中医将此归因于“阳气衰微,阴精亏耗”,导致眼球巩膜结构失养、韧性下降。肝肾作为精血化生之源,其功能衰退直接影响眼部营养供给,加剧视网膜变性风险。

阴阳失衡与后天诱因的交互影响。除遗传因素外,用眼负荷过重(“久视伤血”)、饮食偏嗜(过食甜伤脾肾)、睡眠失调(“卧血归肝”障碍)等后天因素,进一步耗损气血,形成“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病理状态。明代《审视瑶函》明确记载:“禀受近觑”,指出先天体质与后天行为的叠加效应。这一理论为中药干预提供了“补虚泻实”的辨证基础——即通过调肝补肾、益气活血,延缓眼轴增长及眼底病变进程。

中药疗法的临床实践体系

辨证分型与经典方剂应用。中医眼科医院通常将高度近视分为三型论治:

  • 肝肾两亏型:选用驻景丸(菟丝子、楮实子、枸杞)加减,补益精血;
  • 脾虚气弱型: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提升气血上承目窍能力;
  • 心阳不足型:重用桂枝甘草汤合定志丸,温通目络。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烈团队研究发现,结合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可改善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黄斑出血风险。

    创新制剂与联合干预模式。针对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北京同仁医院邱礼新团队开发“柔肝润目颗粒”,通过调节睫状肌痉挛控制度数进展。而西苑医院则推广“中药+揿针+熏蒸”三位一体疗法:内服补益方剂增强体质,眼周揿针放松调节痉挛,菊花决明子熏蒸缓解干眼症状。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能使60的青少年患者年近视增幅控制在50度以内。

    儿童高度近视的防控体系

    早期筛查与“未病先防”策略。东城中医医院朱成义指出:“3岁是屈光建档关键节点,远视储备低于300度即需干预”。中山眼科中心建立儿童眼健康数据库,对高风险儿童(父母高度近视者)实施中医药预防方案:

  • 食疗方:枸杞菊花茶(清肝明目)
  • 耳穴压豆:每周贴敷肝、肾、眼区
  • 户外运动:每日保证2小时日光暴露
  • 全国防盲技术组2024年《近视防治指南》将此模式纳入推荐,强调“固护远视储备”是中医防控的核心优势。

    假性近视逆转与真性近视控速。对于已发生近视的儿童,中医强调分期干预:

  • 假性阶段:通过梅花针刺激风池、光明穴,配合芍药甘草汤解痉,视力恢复率可达78;
  • 真性进展期:采用“药-针-镜”联合策略,即内服延缓眼轴中药(如含蒺藜、山茱萸复方)、佩戴离焦框架镜,并辅以揿针治疗。温州眼视光医院临床证实,该方案较单纯光学矫正降低进展速度40。
  • 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防治突破

    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协同管理。针对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创新“分期论治”方案:

  • 急性出血期:重用生蒲黄、旱莲草止血化瘀;
  • 吸收期:加用三七、丹参促进积血消散;
  • 瘢痕期:以黄芪、当归补气养血,联合抗VEGF药物抑制复发。研究显示,该方案可提升视力改善率23,减少注射频次。
  • 巩膜加固术后的中药增效作用。对于眼轴>28mm的重症患者,天津市眼科医院开展“后巩膜加固术+滋肾强巩汤”序贯治疗:术后予龟板、牡蛎等富含胶原蛋白成分的中药,促进巩膜生物力学修复。随访数据显示,联合治疗组5年内眼轴增长量仅为单纯手术组的1/3。

    中医眼科医院及特色方向

    专科旗舰:中山眼科中心与北京同仁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连续13年复旦专科排名,中医科刘中文团队专注“病证结合”诊疗,将OCT眼底分层扫描与中医证型关联,建立高度近视中药疗效模型;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邱礼新团队研发的“分层熏蒸法”,针对不同角膜曲率设计中药雾化参数,显著改善高度近视继发性干眼。
  • 中医院体系:西苑、龙华与广安门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创立“睫状肌调节力评估-体质调理”联动方案,对脾虚型近视儿童采用参苓白术散联合睫状肌训练;
  • 上海龙华医院:张殷建团队提出“从瘀论治”,对眼轴增长过快者应用虫类药(地龙、水蛭)抑制巩膜重塑;
  • 广安门医院:吴烈团队开发防治黄斑变性的芪黄明目胶囊(专利号:CN1062164C),显著提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性。
  • 总结与展望

    中医防治高度近视的核心价值在于“控进程、防病变”——通过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改善眼部微环境,延缓眼轴增长;结合分期论治策略,降低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致盲风险。现阶段医院的实践表明,中西医协同(如中药联合巩膜加固术、中药增效抗VEGF治疗)是重症管理的突破方向。

    未来研究需聚焦三大领域:

    1. 标准化推进:建立高度近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2. 遗传筛查整合:对早发性高度近视(7岁前>600度)开展基因检测,区分单纯性近视与遗传性眼病(如Stickler综合征),避免误诊;

    3. 制剂创新:研发靶向巩膜胶原合成的中药纳米制剂,提升生物利用度。

    > 正如亢泽峰教授所言:“治近视如治未病——既需补先天之精以固本,亦需调后天之用以减损。” 在眼镜与激光手术之外,中医以整体观构建的防控体系,正为高度近视患者点亮另一束希望之光。

    ![中医眼科诊疗示意]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