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突破性发现赵晨团队在视网膜变性疾病(RD)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他们发现该疾病原发病变的关键治疗靶点及潜在药物,揭示了现有临床药物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方向,为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设计新一代基因检测方法,团队建立了辅助临床诊断体系,显著提升了遗传性眼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针对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团队鉴定出卷曲蛋白4基因的新致病突变p.E160K,为早期基因诊断提供了...

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突破性发现

赵晨团队在视网膜变性疾病(RD)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他们发现该疾病原发病变的关键治疗靶点及潜在药物,揭示了现有临床药物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方向,为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设计新一代基因检测方法,团队建立了辅助临床诊断体系,显著提升了遗传性眼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针对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团队鉴定出卷曲蛋白4基因的新致病突变p.E160K,为早期基因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机制研究层面,团队深入探索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调控作用,揭示了miR-184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关键机制。通过建立慢病毒介导的基因干扰模型,团队证实抑制circ_0001186表达可有效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为靶向治疗开辟了新路径。这些发现不仅发表于《JCI》《Circulation》《PNAS》等期刊,更获得了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认可。

上海眼科名医赵晨:仁心仁术守护光明

跨学科技术融合

赵晨团队积极推动眼科与工程学、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2024年开发的自动超广角眼底图像增强系统,通过跨区域多中心研究验证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该系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图像质量,显著提升了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场景。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诱导多能(iPS)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结合mTOR信号通路调控研究,为视网膜变性提供了再生医学治疗新策略。

团队还致力于转化技术创新。以发明人获8项发明专利,涵盖斜视手术器械、基因检测芯片等领域。例如,针对斜视术后并发症研发的透明灭菌眼罩,通过临床验证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并提升患者舒适度。此类成果体现了“从临床问题出发,回归临床解决”的转化医学理念。

临床实践:斜弱视诊疗的领航者

个性化手术理念革新

在斜视治疗领域,赵晨提出“手术时机个体化”的核心理念。他强调:“不存在的手术年龄,需综合评估斜视类型、双眼视功能破坏程度及社会心理影响”。例如,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可能需在1岁半手术,而控制良好的间歇性外斜视则可长期随访,甚至延至成年后干预。针对复杂性斜视,团队创新应用上斜肌缝线延长术、下斜肌转位术等术式,显著改善交替性上斜视及旋转稳定性问题。

对于继发性斜视的疑难病例,赵晨团队开发了微创精准手术体系。通过结合术中影像导航和肌肉动力学分析,实现手术量毫米级调控,使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团队还系统总结了斜视术后重眼综合征、眼前段缺血等罕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案,提出通过三棱镜矫正和非接触眼压监测实现70患者免于二次手术。

弱视综合管理新模式

针对弱视治疗标准化不足的问题,赵晨牵头制定《弱视眼科临床指南》中国版,强调屈光矫正优先原则。他提出弱视治疗需分层干预:对于轻度患者,光学矫正联合知觉学习训练;中重度患者则需强化遮盖疗法并辅以双眼视功能重建。团队通过多中心研究证实,该方案使治愈率提升至82,且治疗周期平均缩短3.2个月。

在遗传性眼病诊疗方面,团队建立了临床-基因联合诊断平台。通过对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PAX6基因筛查、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ABCA4基因检测,实现致病突变精准定位。结合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团队已帮助多个家族阻断致病基因传递,推动眼科疾病防控关口前移。

学术传承: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多维度教育体系构建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赵晨注重科研思维与临床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他主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调显微操作能力训练,通过猪眼显微缝合、泪道冲洗等标准化考核,使学员手术合格率达95。2024年在新疆举办的斜视弱视诊疗学习班上,他带领团队采用“手术直播-模拟操作-疑难会诊”三维教学法,为边疆地区培训眼科骨干120余人。

针对青年医长,赵晨提出“十年深耕一个领域”的坚持理念。在第七届中国眼科学大会上,他分享:“年轻学者应避免追逐热点,需在稳定方向中寻求突破”。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团队文化——其课题组已培养长江学者1人、优青2人,博士后招聘持续聚焦视网膜疾病机制研究方向。

区域协作网络拓展

赵晨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4年作为援疆专家,他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斜弱视诊疗中心,并指出:“新疆儿童斜视、弱视发病率高,早期干预对身心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组团式”柔性支援项目,团队已帮助喀什、和田等地医院开展首例复杂性斜视手术,并启动儿童眼病筛查计划,覆盖边远地区儿童超3000名。

在合作方面,他主导的中芬眼底影像研究项目(2021-2025年)联合赫尔辛基大学医学院,共享超广角眼底数据库和AI分析模型,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提供跨种族诊疗证据。此类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眼科标准化,更使团队获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支持(经费248万元)。

未来愿景: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创新之路

转化医学的挑战与突破

面对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率低的全球困境,赵晨提出“三步转化路径”:首先利用类器官模型筛选靶向药物;其次通过纳米载体提升眼内给药效率;终开展研究者发起的小样本临床试验(IIT)。团队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CuInS/ZnS量子点修饰人工晶状体能有效抑制后发障,计划3年内启动人体试验。

在基因治疗领域,团队聚焦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编辑技术。针对RPGR基因突变导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开发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修复系统,并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实现视功能部分恢复。赵晨强调:“安全性是转化红线,需建立动态疗效评估体系”,团队正开发基于多模态影像的生物标志物平台,用于实时监测治疗反应。

交叉学科的前沿布局

赵晨课题组2025年博士后招聘计划显示,新研究方向将深度融合神经科学和免疫调控。重点探索视网膜-脑神经环路在斜视代偿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小胶质细胞在黄斑变性中的免疫代谢特征。团队还与复旦大学工程院合作,开发可植入式视网膜电刺激芯片,旨在为晚期视网膜变性患者提供视觉重建方案。

基于中国眼病疾病谱变化,团队牵头“中国眼健康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聚焦遗传咨询和产前筛查;二级预防强调AI辅助的早筛系统;三级预防创新视觉康复技术。该项目已纳入“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建议,彰显其从技术创新到卫生政策的全局影响力。

光明事业的开拓者

赵晨教授以“临床问题驱动科研创新”为核心理念,在视网膜疾病机制研究、斜弱视诊疗技术革新、遗传眼病防控体系构建等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其团队开创的微创斜视手术标准、基因-临床联合诊断模式、视网膜变性干预策略,不仅推动了中国眼科诊疗规范升级,更为全球致盲性眼病防治贡献中国方案。

面对未来,他提出三个关键方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突破遗传眼病治疗瓶颈;依托人工智能实现眼病全域早筛;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生态。这些探索将继续深化“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医学路径,终实现其“让每个患者看见希望”的医学人文理想。正如他在新疆义诊时强调:“提升边远地区眼健康水平,需让技术突破惠及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专业追求,更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使命担当。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