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上医疗高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历经近八十载春秋,已成长为集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教学传承于一体的重点学科。自1946年吴学愚教授奠基以来,科室从初的耳鼻喉专科发展为涵盖头颈外科的综合性诊疗中心,在喉癌治疗、听力重建、头颈肿瘤修复等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中屡创突破。这里不仅是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港湾——每年完成数千例高难度手术,更孕育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研究成果,如新型压电陶瓷人工耳蜗技术荣膺上海医学科技奖。在孙广滨、赵霞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科室以“功能保全与生命质量并重”为宗旨,持续书写着融汇百年华山大医精诚与现代精准医学的崭新篇章。

上海华山医院耳鼻眼科专家团队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历史传承与学科演进

科室的源流可追溯至中国耳鼻喉科学的启蒙时代。1946年,吴学愚教授主持创建红十字会医院(华山医院前身)耳鼻咽喉科,王鹏万等先驱率先开展气管食管异物取出术及喉癌治疗,奠定了扎实的临床根基。1952年,学科经历重要整合,与中山医院相关科室合并成立上海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胡懋廉、王鹏万等专家构建起教学与临床并重的体系。

现代学科架构的形成始于1975年周世恒教授主持的重建工作。1977年开设专科病房,1984年成为硕士培养点,标志着临床与科研的双轨发展。2000年是学科转型的关键节点:颌面外科医生加入后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董人禾教授带领团队突破性地开展涎腺肿瘤手术及头颈部缺损修复技术。2011年获批住院医师培养基地,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及住院医师规培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临床特色与技术创新

头颈肿瘤综合治疗是科室的核心优势领域。团队与神经外科、胸外科深度协作,突破传统解剖界限,开展鼻窦-颅底交界性肿瘤切除、下咽癌胃代食管重建等高风险手术。严文洪教授领衔的修复团队擅长应用各类皮瓣技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限度保留患者吞咽、发音功能[[134][135]]。临床数据显示,晚期头颈肿瘤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提升显著,生活质量指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功能性疾病诊疗凸显多学科协作特色。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领域,依托医院睡眠疾病中心平台,整合PSG监测、正压通气及个性化手术方案,形成“评估-干预-康复”闭环。嗓音疾病诊疗则引入先进的嗓音评估系统,结合喉显微手术(CO2激光治疗早期喉癌、声带白斑)与嗓音训练,为教师、歌手等职业用嗓人群提供精准康复[[40][135]]。孙广滨教授团队在喉显微手术中创新应用激光技术,使早期声门型喉癌微创治愈率超95。

科研突破与转化医学

听觉医学研究达到前沿水平。科室在人工听觉领域深耕二十余年,新型压电陶瓷人工耳蜗研究累计获得4项自然科学基金及3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资助,相关成果获2003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5年,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再获突破——舒易来教授因“听觉恢复的基因治疗创新”获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学会(ARO)颁发的“临床科学创新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生物材料与器械研发彰显医工融合特色。丝素蛋白组织修复材料的系列研究获基金支持,参与863计划并获发明专利;手术器械改良项目获上海市经委资助,3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当前,团队正深入探索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控机制(获上海市卫生局课题)及耳聋的分子病因学,为精准诊疗提供新靶点。

人才培养与学术辐射

科室构建了多层次教学体系。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重要临床教学基地,承担五年制、八年制医学生的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现有授课教授1名、助教1名。高级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博导1名(赵霞教授)、硕导1名(蔺林教授),年均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1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3-4名[[134][135]]。蔺林教授在过敏性鼻炎、儿童鼻窦炎等常见病的规范化诊疗教学中成效显著,其在线问诊案例库成为青年医师学习范本。

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团队在SCI期刊及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在学术会议进行大会报告。2025年,科室参与复旦大学与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WHO/Europe)的合作项目,在高水平医学教育、全球健康研究等领域深化交流,助力“下一代公共卫生培养”战略。亓卫东教授在面瘫治疗领域的临床经验通过“好评墙”患者反馈可见一斑,一位江西患者评价其“以精湛技术缓解四年顽疾”。

未来方向与挑战

精准医学与前沿技术是学科发展双引擎。依托华山医院分子与转化医学研究所平台,科室计划建立耳鼻喉肿瘤类器官库,模拟肿瘤微环境以药物反应——这一方向借鉴了毛颖教授团队在脑瘤类器官领域的成功经验(Cell Stem Cell, 2025)[[27][150]]。基因治疗、修复等技术的临床转化亦是重点,舒易来教授团队正探索耳聋基因编辑疗法的安全递送系统。

疾病防控模式创新亟待突破。针对过敏性鼻炎、OSAHS等慢性病,需进一步联动呼吸科、皮肤科建立“变应性疾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早期预警模型。听力健康领域,结合老龄化社会需求,深化耳聋-耳鸣-眩晕三联症的整合诊疗体系,并探索助听设备与医保政策的衔接路径[[5][19]]。郁金泰教授团队在帕金森病新靶点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模式(Science, 2025),为耳鼻喉科与神经科学的交叉创新提供范例。

从吴学愚教授手中的把喉镜,到今日覆盖耳鼻咽喉头颈全领域的微创技术矩阵;从9张床位的简陋病房,到拥有科研平台与化团队的医学重镇——华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历程,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缩影。这里诞生的压电陶瓷人工耳蜗、嗓音功能重建术、颅底肿瘤联合切除术,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更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随着基因治疗、类器官模型等前沿科技的注入,科室将在“功能保全”与“精准干预”的双轨上继续飞驰。而这一切的根基,始终是那未曾动摇的初心:以科学与仁爱的力量,让被疾病夺走的声音重新响彻生命的长河。

> 本文部分临床数据及研究方向参考华山医院官网[[134][135]]、复旦大学科研公报[[27][54]]及期刊Cell Stem Cell、Science等文献,诊疗案例来自好大夫在线公开病例[[5][40]]。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