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视界眼科引入全球技术,公益实践引领眼健康新时代

上海新视界眼科引进机器人全飞秒设备助力公益近视手术极速升级

2025年5月底,一场聚焦眼科技术革新的开机仪式在上海举行——光正眼科集团旗下上海新视界中兴眼科医院正式启用蔡司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设备VISUMAX 800,成为全国应用该技术的机构。与此“沪滇同心共筑睛彩未来”公益项目同步启动,标志着医疗技术与普惠医疗的深度融合。这一事件不仅是眼科诊疗效率与精准度的飞跃,更通过公益实践将技术红利延伸至偏远地区,为眼科行业的技术普惠与社会责任树立了新标杆。

一、技术革新:机器人全飞秒的突破性升级

速度与安全的双重革命

新一代VISUMAX 800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单眼扫描时间从传统设备的23秒缩短至10秒以内,患者“一次深呼吸间即可完成手术”。这种极速操作大幅降低了因患者紧张导致的术中配合风险,尤其提升了高度近视、散光等复杂病例的手术安全性。设备采用双机械臂360度灵活定位,结合人工智能预判与三维追踪技术,使患者在平躺状态下无需主动调整眼球位置,系统可实时捕捉眼位动态并自动校准。术中配备的八绪安抚灯光系统,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感,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优化体验。

精准矫治的智能化跃迁

传统手术中,视轴偏角(卡帕角)数据仅作为参考,而VISUMAX 800通过 “视轴辅助导航”(CentraLign) 技术,在负压环对接眼球时实时定位瞳孔中心,避免激光偏心削切导致的视觉偏差。其独创的 “眼球旋转补偿”(OcuLign) 功能可动态追踪散光轴向,术中自动校准旋转角度,将散光矫正误差降至低。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对高度散光患者的术后残余散光率降低超30,显著提升视觉质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晓瑛教授指出:“扫描均匀性与散光矫正精度的提升,直接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周期,并改善长期视觉质量”。

二、公益实践:技术普惠的跨区域联动

沪滇协作的精准帮扶

在设备开机仪式现场,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师宗县与光正眼科联合启动了 “沪滇同心共筑睛彩未来” 公益项目。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落地,依托新视界眼科的专家团队与VISUMAX 800设备,为师宗县中小学师生提供三重保障:眼健康科普教育筛查、公益配镜服务,以及为2名教师实施 免费SMILE pro新微创摘镜手术。此举将解决偏远地区教师因视力障碍导致的教学效率问题,同时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长效机制。

公益模式的战略深化

此次行动并非孤立案例。2024年光正眼科20周年庆典上,集团已发布 “小儿疑难眼病援助”“高考学子摘镜援助” 等四项公益计划,并在青海甘德县开展“健康三江源”光明行动。公益事业部负责人丁姗强调,集团正构建 “设备+专家+公益” 的创新模式,通过技术下沉与资源联动,将上海的眼科医疗能力转化为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服务供给。董事长周永麟在致辞中明确:“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让技术突破地域壁垒,是医疗机构的使命所在”。

三、医疗团队:博导领衔的硬核实力

专家的技术背书

上海新视界中兴眼科医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 博导级专家团队。院长廉井财教授作为中国ICL手术核心专家,带领团队完成数万例屈光手术;副院长黄金荣以白内障超乳手术闻名;荣翱教授则擅长复杂眼底病治疗。为保障VISUMAX 800的精准应用,团队早在2025年4月即赴蔡司培训中心完成理论考核、模拟实操及临床带教,全员获颁 SMILE pro认证医师资质。廉井财表示:“团队将为每位患者个性化方案,确保技术红利化”。

医教研一体化的平台支撑

集团构建了完整的临床人才培养体系。作为 蔡司屈光手术培训中心“精准4.0临床合作单位”,新视界承担着技术推广与医师培训职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高校将其作为临床教学基地,通过共建科研项目(如青少年近视防控数据库)推动成果转化。这种“临床-科研-教育”闭环,使医院在2024年上海屈光手术量统计中稳居梯队。

四、机构实力:连锁集团的资源整合

硬件与规模的双重保障

上海新视界眼科隶属光正眼科医院集团(A股代码:002524),在全国拥有14家眼科医院及3家诊所。其上海院区配备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美国爱尔康超乳玻切一体机等一线设备,诊疗面积近2万平方米,年手术量逾万例。集团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设备成本,使全飞秒手术定价控制在1.6万元起,较上海同业低约10,且支持医保报销基础检查项目。

患者体验的精细化运营

依据患者反馈,医院建立 “诊前-诊中-诊后”全程管理模式:术前提供多维度检查及术式比对(如全飞秒/ICL晶体植入);术中由专家一对一操作;术后承诺终身免费复查,并通过APP跟踪恢复数据。2025年患者调研显示,术后1年视力稳定率(1.0以上)达98,并发症率低于行业均值。一位接受公益手术的教师描述:“从筛查到术后关怀,体验远超预期”。

五、行业影响:眼科诊疗的范式转变

技术标准的全球对标

VISUMAX 800已获中国NMPA、美国FDA及欧盟CE三大认证,标志着中国屈光手术正式迈入 “智能机器人辅助”阶段。其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操作智能化:机械臂替代人工定位,减少人为误差;
  • 数据一体化:术前检查与术中参数一键互联,避免信息脱节;
  • 治疗个性化:基于角膜形态与视轴特征的方案。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在《新全飞临床研究》讲座中指出,该设备将推动屈光手术从 “矫正视力”向“提升视觉质量” 转型。

    民营医疗的定位重构

    新视界眼科的实践凸显民营机构的差异化价值:

  • 技术响应速度:率先引入前沿设备,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 服务可及性:通过公益项目填补公立医疗覆盖盲区;
  • 产业链整合:依托集团采购与培训体系降低应用成本。
  • 正如上海市长宁区卫健工作党委书记江平所评价:“民营机构在专科化、创新性与普惠服务上的探索,为公立体系提供重要补充”。

    技术普惠的双轨制路径

    上海新视界眼科通过VISUMAX 800的落地,实现了屈光手术在速度、安全性与精准度的三重突破,而“沪滇同心”项目则开创了高端技术普惠化的新模式。这一案例证明:眼科技术的革新不仅需要硬件升级,更需与临床专家资源、公益网络构建形成合力。未来,随着《“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深化,建议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1. 技术下沉机制:建立“一线城市研发-区域中心培训-县域医院应用”的分级网络;

    2. 数据互联平台:整合公益筛查与手术数据,构建区域眼病风险预警模型;

    3. 支付创新:推动商业保险与公益基金对接,降低复杂手术自费比例。

    光正眼科董事长周永麟的愿景或许正是行业未来的缩影:“让每一个角落的视力需求,都能被现代医疗之光点亮”。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