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2023年下降1.5个百分点,标志着上海在近视防控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这一成果源于系统性创新:从低龄儿童近视监测干预项目启动,到WHO智能自测工具的应用;从三级防控网络构建,到家校医社协同机制的深化——上海正以“关口前移、科技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打造全球眼健康...

2024年,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2023年下降1.5个百分点,标志着上海在近视防控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这一成果源于系统性创新:从低龄儿童近视监测干预项目启动,到WHO智能自测工具的应用;从三级防控网络构建,到家校医社协同机制的深化——上海正以“关口前移、科技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打造全球眼健康管理的“上海样板”。

上海市近视防控综合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防控近视创新实践路径

二、三级防控体系与分级干预

精准施策:分层干预的科学逻辑

上海构建“市-区-社区”三级视觉健康预防干预网络,覆盖全年龄段屈光发育周期。市级层面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牵头制定技术标准,区级机构实施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随访,形成闭环管理。针对不同风险人群,虹口区试点“分级分类干预项目”:为远视储备不足儿童佩戴智能手环追踪户外活动,对近视前期儿童配戴防控眼镜,并为近视学生提供个性化光学干预。

动态屈光档案是精准干预的基础。上海实现4—18岁青少年屈光档案建档与随访“全覆盖”,0—6岁儿童眼保健检查率超98。通过唾液样本采集和问卷分析,结合半年一次的眼轴、角膜曲率等关键参数监测,构建个体化近视风险模型,使干预时机从“近视后治疗”转向“储备量预警”。

三、科技赋能与智慧防控

技术驱动:智能设备的革新应用

上海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筛查设备重塑传统防控流程。自主检查视力表、自动电脑验光仪和眼轴测量仪组成“AI三件套”,学生可在无专业人员协助下完成筛查。2025年启动的“WHOeyes全民检测行动”,通过手机自测工具视力健康评估报告,将监测场景从医疗机构延伸至家庭。

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决策支持。“智慧明眸精灵”AI智能体集成护眼知识库,实时解答公众咨询;市级屈光发育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预警区域近视率波动趋势。在虹口区项目中,智能手环自动记录户外活动时长,数据同步至家长端APP,推动行为干预从“经验指导”迈向“量化管理”。

四、关口前移的早期干预策略

源头防控:聚焦远视储备保护

上海将防控重心前移至学龄前阶段。2025年启动的“低龄儿童近视监测与干预项目”,为3—6岁儿童提供半年一次的全面检查,重点监控远视储备消耗速度。研究证实,小学一年级远视储备若已消耗殆尽,近视发生率将显著提升。

创新幼小衔接防控模式。推广学龄前儿童“主动眼保健操”,结合中医耳穴压丸技术延缓近视进展;幼儿园落实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刚性要求,小学设置“微活动区”保障课间远眺。教育部等三部门明确要求幼儿园严禁“小学化”教学,从源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

五、户外活动与环境干预并举

行为干预:自然光线的防护价值

户外活动作为一级预防手段被纳入政策强制规范。上海严格执行“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鼓励小学实施“体育课每日1节”。研究显示,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40,阳光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异常增长。

视觉环境改造同步推进。全市实施“学校明亮工程”,采购可调节课桌椅,教室照明100符合标准;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个性化调适课桌椅高度。教育部明确要求线上课程每课时≤30分钟,课程间隔≥10分钟,从制度层面管控电子屏幕暴露。

六、家校医社多元协同机制

社会共治:打破壁垒的联动网络

上海建立“主导—专业支撑—家校落实”的责任共同体。卫生健康委、教育局、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学校落实“六个一”要求(如每班张贴视力表、每日眼保健操),家庭签署电子健康承诺书。试点“健康副校(园)长”制度,由眼科医生驻校指导防控方案。

家长认知转型是关键环节。通过“近视防控追光计划”科普行动,组织300余家庭参与医学体验营;“炬目明眸”工程培训家长操作智能筛查设备,推动家庭监测常态化。2023年近视防控宣传月期间,全市发放50万份《居家视觉环境指南》,指导家长优化书桌照明角度、屏幕对比度等参数。

七、科普教育与健康行为培育

文化培育:健康素养的全民提升

创新科普形式增强公众参与。儿童护眼舞台剧《眼睛逃跑计划》、奥运护眼倡议视频、“小小医生”职业体验等特色活动,将知识传播转化为情感共鸣。2025年“爱眼日”主题活动中,盲童合唱团原创曲目《小小指尖》呼吁社会关注视觉健康人文价值。

中医药文化融入防控体系。推广耳穴压丸、穴位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发布《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为幼儿园中阶段提供差异化护眼方案。市级平台开发健康教育视频课程库,培训校医担任“视力健康委员”,强化校园自主管理能力。

八、科研创新与合作

全球视野:科研引领的范式突破

上海牵头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点研发计划“近视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探索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在巩膜重塑中的作用,为药物靶点开发提供新路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作为WHO合作单位,参与制定SPECS 2030屈光不正矫治全球倡议,推动“有效屈光矫正覆盖率提升40”目标落地。

构建循证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覆盖170万儿童的屈光发育队列数据库,动态分析户外活动时长、睡眠质量、膳食结构等12类危险因素。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政策工具——2024年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上海版)》引入“近视前驱期”等公共卫生分期标准,指导分级干预。

九、总结与展望:构建可持续眼健康生态

上海模式证明:近视防控需以“前移+科技+共治”为支柱。低龄儿童监测项目、远视储备保护策略、智能设备规模化应用等举措,使上海近视率下降速度领跑全国。高度近视致盲风险仍居上海致盲因素,提示未来需加强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防治。

建议深化三方面工作:

1. 技术创新:加速表观遗传学研究向临床干预转化,开发远视储备消耗预警算法;

2. 政策整合:将视觉健康纳入城市智慧健康管理体系,打通医疗、教育、社区数据壁垒;

3. 全球协作:推广WHOeyes自测工具至“一带一路”,贡献近视防控中国方案。

正如盲人钢琴家刘浩在“爱眼日”演奏的《钟》所启示:光明未来需要专业力量与社会共识的共振。上海正以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奏,谱写全球近视防控的新乐章。

> 数据与创新交织,科学与人文共鸣——

> 在这里,每一双眼睛都被温柔守护,

> 每一次眺望都指向清晰远方。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