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眼科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标结果正式公告
A-
A+
2025-07-29 16:32:28
153 评论
本
文
摘
要
2025年4月,上海博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148万元中标华东医院“超声眼科晶状体摘除和玻璃体切除设备”项目,标志着上海市高端眼科诊疗能力持续升级;同期,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设备采购意外终止,折射出基层医疗资源布局的复杂性。这些碎片化的中标公告背后,隐藏着上海眼科资源配置的政策逻辑与市场变革。从复...
2025年4月,上海博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148万元中标华东医院“超声眼科晶状体摘除和玻璃体切除设备”项目,标志着上海市高端眼科诊疗能力持续升级;同期,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设备采购意外终止,折射出基层医疗资源布局的复杂性。这些碎片化的中标公告背后,隐藏着上海眼科资源配置的政策逻辑与市场变革。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裂隙灯采购到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蔡司显微镜维保服务,从三甲医院的高端设备引进到社区医疗的基础设备覆盖,上海正通过系统性采购优化构建分级诊疗的眼科装备网络,而国产设备的崛起与进口技术的博弈,更成为观察中国医疗供应链转型的微观窗口。

政策引领市场扩容
上海市深化医改方案明确将“病房改造和设备更新”列为公立医院投入重点,眼科设备采购显著提速。2025年5月发布的《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要求“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动市级医院优势学科向新城转移,并强化社区医疗设备配置。在此政策驱动下,上海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代理的民航上海医院采购项目中,将免散瞳眼底相机列为“核心产品”,预算达46万元,突显对早期眼病筛查的重视。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23年的裂隙灯与视功能检查仪招标,则呼应了“提升儿科诊疗能力”的改革目标。
采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从三甲医院延伸至区域医疗中心。华东医院148万元的超声眼科手术设备采购,代表市级医院对治疗能力的投入;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以7.75万元选择蔡司原厂维保服务,则体现专科机构对高精设备的运维保障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上海市人民医院蚌埠医院)以27.98万元采购超乳清洗设备,显示上海医疗资源对外辐射的协同效应。分层级的设备配置策略,正支撑起“市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社区机构”三级眼科服务网络。
表:2023-2025年上海代表性眼科设备采购主体分布
| 机构类型 | 采购案例 | 设备特征 | 预算区间 |
| 市级三甲医院 | 华东医院 | 超乳玻切一体机 | 百万元级 |
| 专科防治机构 |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 手术显微镜维保 | 十万元级 |
| 区域分院 | 上海市一蚌埠医院 | 超乳清洗机 | 二十万元级 |
| 社区卫生中心 | 塘桥社区(终止项目) | 基础检查设备 | 万元级 |
国产高端化进程加速
2025年高端眼科设备报告显示,国产获批数量在多个领域超越进口。截至2025年2月,NMPA批准的32款眼科OCT中,国产占比达68.7;超广角眼底相机国产化率达56.2。这种替代趋势直接反映在采购市场——爱博医疗等企业的营收增速连续三年超30,其人工晶状体在集采后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国产设备的技术突破成为关键推力,如眼科OCT的扫描速度、成像深度等参数已超越进口,中标均价达150万元,高于进口产品。
但在高端治疗设备领域,进口垄断尚未打破。超乳玻切一体机仍100依赖进口(如华东医院采购的美国爱尔康Constellation机型),眼科手术显微镜市场70份额由蔡司占据。国产化瓶颈主要存在于精密光学部件与核心算法,如玻切机的液流控制系统、显微镜的全景立体成像模块。不过政策正积极引导破局:上海医改文件提出“加快创新药械临床应用”,建立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的“进目录、进医院”绿色通道,为国产高端设备提供市场准入保障。
采购模式多元化演变
专业维保与单一来源采购凸显设备全周期管理需求。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2024年对蔡司手术显微镜、激光治疗仪的维保服务采用单一来源采购,因“原厂技术响应不可替代”。这种模式在高端设备中渐成常态,反映出医疗机构从单纯购买设备向购买“技术服务体系”转变。类似地,酒泉市人民医院的超乳手柄等耗材采购中,强生子公司眼力健通过代理商供货,形成“原厂-代理商-医院”的供应链协作模式。
社区采购与分级诊疗战略深度绑定。浦东新区塘桥社区的设备采购虽意外终止,但其需求方向具有典型性——基层机构更侧重基础筛查设备。与之呼应,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招标的电脑验光曲率仪(测量精度±0.25D)、视功能检查仪等,均强调“儿童常见眼病初筛能力”。这种配置差异精准匹配上海医改提出的“社区增加门诊小手术,市级医院聚焦疑难治疗”的分工体系。而采购方式上,社区项目多采用公开招标,三甲医院则更倾向单一来源或邀请招标,体现差异化的成本管控策略。
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学研合作深化推动技术转化提速。2025上海眼科设备展览会(COOC)的数据显示,约40参展商为国产创新企业,展会已成为“学术研讨+贸易配对”的双功能平台。上海市同步搭建“医保-医疗-医药三方对接机制”,通过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促进眼科设备研发。典型案例如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国内企业利用谐振频率技术创新非侵入眼压监测设备,突破美国Reichert ORA产品的技术局限。
资本市场对眼科设备赛道关注度攀升。2024-2025年眼科设备领域亿元级融资占比达54,爱博医疗通过收购优你康光学扩大隐形眼镜产能,昊海生科则整合Contamac原材料供应与深圳新产业销售渠道,形成人工晶状体全产业链。高视医疗的转型更具代表性:其自有产品收入增速(36.5)已超越代理业务(17.9),并在光学生物测量仪等高端品类加速国产替代。
挑战与升级路径
技术卡脖子领域亟待攻关。当前超乳玻切一体机、全飞秒激光设备仍无国产产品获批,核心矛盾在于精密器械的制造工艺不足。以玻切机为例,其需在0.5mm管径内实现20kPa-80kPa的精准负压控制,涉及微机电系统与流体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眼科手术显微镜的国产化困境则暴露光学产业链短板——国产镜头在200倍放大下的色差校正、像场平整度等参数落后蔡司2个技术代际。
支付制度改革成为破局关键。上海医保局探索“按绩效支付”模式,对创新设备设立单列支付通道。建议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对国产首台套设备给予30溢价空间,建立“技术成熟度-临床效益”双维度评价体系。同时借鉴经验,如浦东新区试点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引进境外设备,可加速技术扩散。此外需防范基层设备闲置风险——社区应推广“设备共享池”模式,通过医联体实现“社区卫生中心初筛、区域中心诊断、市级医院治疗”的资源协同。
上海眼科设备中标公告映射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深刻变革:政策驱动下的分级配置体系逐步完善,国产替代从低值耗材向高端设备延伸,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转化。超乳玻切一体机等产品的进口垄断警示我们,在光学精密加工、生物力学传感等关键技术领域仍需持续突破。未来应通过三方面路径强化竞争力:技术层面建立眼科设备创新联合体,重点攻关光学引擎、微创器械模块;支付层面扩大按价值付费范围,将设备临床效益纳入医保支付标准;层面依托浦东新区等开放枢纽,探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全球输出”的循环体系。唯有如此,中标公告中的“中国制造”才能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引领。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