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眼科界,陈春丽的名字代表着跨领域的学术探索与临床创新的融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的骨干力量,她同时身兼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等多重身份,在眼底病、神经眼科及小儿视网膜病变领域构筑了独特的学术高地。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精准干预到神经眼科疑难病例的抽丝剥茧,她的工作始终聚焦于临...

在上海眼科界,陈春丽的名字代表着跨领域的学术探索与临床创新的融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的骨干力量,她同时身兼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等多重身份,在眼底病、神经眼科及小儿视网膜病变领域构筑了独特的学术高地。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精准干预到神经眼科疑难病例的抽丝剥茧,她的工作始终聚焦于临床盲区与诊疗误区的突破,以科研赋能临床,用技术照亮黑暗。

陈春丽上海眼科界不懈努力成就卓越改变无数患者生活新篇章

儿童眼病防治的先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诊疗革新是陈春丽临床实践的重点突破方向。2018年,她主导完成东营市首例ROP玻璃体腔注药手术,为一名体重仅2000克的急进性病变早产儿保住视力。这一成功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其核心在于引入第三代数字广域眼底成像系统,并建立眼科与新生儿监护室的跨学科协作机制。该案例凸显了她对ROP“早筛早治”体系的推动——通过高分辨率影像捕捉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为病变分级提供精准依据,从源头上阻断儿童致盲首因。

家族性遗传性儿童眼病研究中,她牵头完成34个家系的队列分析,揭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基因突变规律。研究发现:LRP5突变占比64.61为常见类型,而父母携带致病基因时多表现为轻微表型(44.12)或正常(55.88),先证者却高达71.64呈现严重表型。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遗传认知,为家系咨询提供风险预警新思路,并推动新生儿基因筛查纳入临床路径。

神经眼科领域的探索者

疑难神经眼病的诊疗体系构建中,陈春丽与姜利斌教授合作主编《神经眼科病例精解》,系统梳理32例典型病例。该书创新性地以“视觉传入-传出系统”为框架,涵盖从视神经炎性病变到中枢性眼肌障碍的全谱系疾病。例如,书中分析鞍结节脑膜瘤误诊为白内障、视神经鞘脑膜瘤伪装成视神经炎等案例,强调多模态影像与神经解剖定位的联合诊断价值。这一工作填补了中文神经眼科病例专著的空白,成为青年医师的重要实践指南。

针对易误诊的视网膜与视神经疾病鉴别,她提出“RAPD阳性≠视神经炎”的警示性观点。在2024年神经眼科大会上,她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揭示误诊根源: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因眼底改变隐匿被误判为视神经炎;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因FFA视盘渗漏被误诊;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因视野缺损合并RAPD阳性被误治。她强调自发荧光(FAF)与ICGA对MEWDS/AZOOR的诊断关键性,呼吁建立“视网膜-视神经-中枢”三位一体的鉴别流程。

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创新应用

陈春丽在睫状突形态可视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传统眼科检查中,睫状突因虹膜遮挡成为盲区。她联合团队采用术中Retcam拍摄、UBM、内窥镜等多技术融合,系统揭示不同疾病下睫状突的病理改变:例如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患儿的睫状突在荧光造影中呈现血管异常扩张;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者则表现为突体拉长变形。这些发现为青光眼睫状突光凝术、复杂白内障手术提供解剖导航,推动内窥镜微创手术精准化。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晚期标志研究中,她利用超广角眼底成像捕捉特征性改变。一例55岁男性患者左眼呈现典型“晚霞状眼底”,涡静脉显露及Dalen-Fuchs结节分布,这些影像与视神经萎缩、继发青光眼共同构成VKH终末期诊断图谱。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转归的认识,更提示晚期干预中需同步防控眼压与神经保护。

遗传性眼病研究的突破

陈春丽团队针对FEVR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开展大样本分析,发现65种变异中错义突变常见(48),但变异类型与临床严重性无显著相关性(P=0.620)。值得注意的是,20例患者携带单个基因多位点突变,13例存在双基因共突变(如LRP5+FZD4),1例甚至出现三基因突变,印证了FEVR的多基因累加效应。这一发现挑战了单基因病简化模型,为靶向治疗提供复杂遗传背景参考。

跨代际表型传递机制方面,她提出“表观遗传修饰缓冲”假说。父母携带致病变异却表型轻微的现象,可能涉及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对突变外显率的调控。团队正通过类器官模型与甲基化测序验证此假说,未来有望开发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表观干预手段。

临床误诊反思与诊疗优化

视网膜疾病伪装综合征是陈春丽重点剖析的误诊类别。她总结三类陷阱:其一,将RAPD阳性化,忽视CRAO、AZOOR等视网膜疾病亦可引发传入障碍;其二,过度依赖VEP异常,忽略黄斑病变亦可导致信号延迟;其三,未融合多模态影像(如OCT显示AZOOR患者的EZ/IZ带缺失)。对此,她设计“三步排除法”:先查眼前节(角膜/晶体),再评估视网膜结构与功能(OCT+ERG),后定位神经通路(VEP+MRI)。

为推进规范化诊疗,她参与构建长三角眼科质控协同网络。在2024年安庆眼科质控会上,她分享RVO-ME(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个体化抗VEGF策略,提出“基线视力+缺血分区”的剂量调整模型。同时通过赠书(《眼底病鉴别诊断学》)、手术带教、糖网一站式注药中心建设,将同仁经验下沉基层,实现“精准诊断-标准治疗-随访管理”闭环。

学术引领与跨界协作

作为中国神经眼科学组核心成员,陈春丽承担学术传播与人才培养双重使命。她参与制定《中国视神经炎诊疗专家共识》,将MOG抗体相关视神经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纳入鉴别体系。在2024年学会学术会议上,她与魏世辉教授等共同探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与甲状腺眼病的鉴别诊断”,推动抗体检测与单纤维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其主导的多中心研究更彰显跨界整合力。针对儿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她联合肖彩雯团队发现:儿童TON的CT骨折征阳性率低于成人(约40 vs 70),但鼻窦积血、视神经增粗是重要提示。据此提出儿童TON诊断标准:必须有颅面外伤史+急性视功能损伤,辅以RAPD或F-VEP异常,解决了儿童表述不清导致的漏诊难题。

光路追迹者的未竟之途

陈春丽的临床与研究轨迹,始终沿着眼科“盲区”与“误区”展开——从睫状突的解剖盲区、FEVR的遗传认知盲区,到神经眼病的误诊陷阱。她以多模态影像为“眼”,基因测序为“尺”,构建了眼底病与神经眼病的精准诊疗框架,更通过专著编写与质控网络推动经验普惠化。

未来挑战仍存:FEVR多基因互作需类器官模型解析;儿童TON的视神经再生疗法亟待突破;人工智能辅助的误诊预警系统尚在雏形。正如其在《神经眼科病例精解》序言所言:“每一例误诊的背后,都是对疾病本质理解的缺失;而每一次精准救治,皆始于对光路踪迹的敬畏追寻。”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