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静安区延长中路301号,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医院里,一个4岁的女孩因氨水灼伤左眼,视力几近消失。此后的三十余年里,她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先后接受了五次角膜移植手术,每一次都重新点亮了她的视界。从郑一仁教授1991年实施的次板层角膜移植,到如今邹俊主任领衔的角膜移植团队接力守护,这个故事成为十院眼科跨越世纪的缩影——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对抗黑暗,让光明在伤痕中重生。...

在上海市静安区延长中路301号,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医院里,一个4岁的女孩因氨水灼伤左眼,视力几近消失。此后的三十余年里,她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先后接受了五次角膜移植手术,每一次都重新点亮了她的视界。从郑一仁教授1991年实施的次板层角膜移植,到如今邹俊主任领衔的角膜移植团队接力守护,这个故事成为十院眼科跨越世纪的缩影——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对抗黑暗,让光明在伤痕中重生

眼科专家汇聚上海十院守护您的视力健康

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的历史可追溯至70年前。作为国内角膜移植领域的先行者,老一代专家在角膜移植和白内障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郑一仁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人工角膜植入手术,获发明三等奖及多项专利,为学科发展铺就了基石。进入21世纪后,学科在“十二五”期间迎来快速发展,逐步构建了“以重大眼病为核心,临床与研究交叉渗透”的诊疗体系。

2024年,学科迎来新里程碑——引进郑天玉教授(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复杂白内障诊治中心主任)担任学科带头人。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复杂白内障手术等优势领域,推动学科向“高水平、精品化”目标迈进。如今,十院眼科已形成6大亚专科,覆盖90以上眼病,年门急诊量达17万人次,年手术量超8000台,其中Ⅲ级以上高难度手术占比90,白内障手术量稳居上海市综合医院前三。

临床特色与技术创新

角膜移植是十院眼科的“金字招牌”。作为上海市红十字会眼库授牌单位(1998年),科室累计完成角膜移植手术数万例,总量长期居上海。团队针对不同病变类型创新应用三类移植术式:穿透性移植适用于全层角膜混浊;板层移植保留患者内皮层,降低排斥风险;内皮移植则通过微切口技术实现精准置换。这些技术使超过350万角膜盲患者中的幸运者重获光明——尽管全国每年仅不到1患者获得移植机会。

白内障诊疗体系融合精准与。科室在国内首创“日间手术中心”模式,患者可在半天内完成检查、手术与出院。该中心位于门诊6楼,毗邻检查室并设专属缴费窗口,实现“零转运”一站式服务。对于复杂病例(如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团队应用精准生物测量技术及功能性人工晶体,攻克传统视力难题;郑天玉团队更通过优化散瞳方案(如药物组合与给药时机),提升手术安全性。一位63岁患者在双眼术后视力从0.4恢复至1.2的案例,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

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

科研转化驱动临床突破。作为同济大学眼科学博士点及眼科研究所,科室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承担国自然基金等课题9项。徐国彤教授(同济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团队在上发现促红细胞素(EPO)的视网膜保护作用,颠覆了传统认知,其眼内注射疗法在美国临床试验中使难治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改善。治疗研究亦取得进展,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降低成瘤风险,为视网膜变性治疗提供新路径。

多层次教学体系培育精英。科室作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近五年培养见习、实习及规培学员500余名,承担4项同济大学教学课题。师资队伍包含博导6人、硕导11人,高级职称占比达35,形成“临床实战+创新激励”的培养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呼应了上海眼科界“授人以渔”的传统——正如上海市人民医院许迅教授所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鼓励学生超越老师”。科室与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合作,则为学员提供了化学术视野。

患者体验与服务优化

人性化服务重塑就医体验。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患者对钱益勇副主任医师的评价印证了“技术好、态度好、口碑好”的群体形象。一位接受陈婴医生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写道:“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医生热情周到,详细告知注意事项”。日间手术模式则从流程上减轻负担——患者无需住院,费用降低约30,且术后恢复期缩短。这种与温情并重的服务,使科室连续多年社会满意度调查位居全市前列。

质控管理筑牢安全底线。科室积极参与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在第四届质控年会上,卢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强调:“精准屈光白内障手术需结合AI与生物测量技术”。十院团队将此理念融入实践,通过标准化术前评估(如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及术中导航设备,将一次性手术提升至98。对于争议案例(如2017年某患者对邹俊医生的诊疗提出质疑),科室依托质控联盟的107家机构协同机制,持续优化诊疗路径。

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

技术迭代引领精准医疗。2025年科室计划引入眼科飞秒激光治疗机,预计复杂屈光白内障手术量提升至200台/年,并通过AI算法优化人工晶体计算精度。基因治疗与临床转化是另一重点,EPO治疗视网膜病变及脐带间充质治疗项目已进入临床前准备阶段。针对角膜移植供体短缺的困境,团队正研发生物工程角膜,力求突破供体稀缺的瓶颈。

区域协同提升可及性。通过建立16个县级市眼科联盟体,科室每年开展扶贫防盲工程,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未来计划依托5G技术建立远程阅片及手术指导平台,使疑难眼病患者在当地即可获得专家级诊疗。正如上海市卫健委吴宏处长在质控年会上指出:“眼科质控需适应数字化转型,释放健康医疗数据的多场景价值”——这也正是十院眼科“普济众生”百年初心的当代回响。

从郑一仁教授的人工角膜探索,到今日的精准屈光手术与基因治疗,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的百年历程,映射着中国眼科医学从艰难拓荒到并跑的奋进史。在这里,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始终交织:日间手术中心的流程减轻了患者负担,EPO疗法的突破为绝望者点亮希望,而角膜移植团队的坚守则让350万角膜盲患者中的幸运者重获光明。

未来已来,挑战犹存。面对供体角膜的短缺、基层医疗的薄弱、复杂眼病的攀升,十院眼科正以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协同破局——通过远程医疗打破地域限制,借力治疗攻克疑难眼病,在精准医学时代书写新的光明篇章。当每个角落的眼疾患者都能平等享受优质医疗时,“医泽申城,济世人间”的百年誓愿,终将在这一代人的接力中圆满实现。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