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上海市人民医院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创新细胞疗法IGT001的玻璃体腔注射,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全身及眼部状况良好。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更凸显上海作为眼科基因治疗创新高地的崛起态势。从辉大基因的CRISPR RNA编辑疗法多中心临床试验,到朗信生物多管线临床推进,上海企业正以技术重塑眼科治疗格局——通过基因替代、编辑与细胞疗法,为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湿性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疾病提供“一次性治愈”的新希望。

上海基因科技启明眼科新纪元

科研引领:基因编辑与递送技术突破

靶向递送系统的创新成为上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辉大基因自主研发的HG-PRECISE®平台通过工程化AAV衣壳实现转导,其治疗RPE65突变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基因疗法HG004,以传统疗法1/25的剂量和更小的注射体积,在成人与儿童患者中均实现视力显著改善,大幅降低视网膜脱离等手术风险。该药物成为中国获美国FDA孤儿药及儿科罕见病双认证的眼科基因疗法,并主导多中心临床试验“STAR星计划”,推动全球化注册进程。

基因编辑工具的原创开发领域,上海团队同样引领前沿。辉大基因的高保真核酸酶hfCas12Max通过转授权加速全球iPSC细胞治疗开发,其RNA编辑疗法HG202通过CRISPR/Cas13靶向抑制VEGFA表达,在动物模型和早期临床中证实可稳定血管、减少视网膜积液,为抗VEGF疗法无效的湿性黄斑变性患者提供新方案。而南京元迈(上海合作企业)则构建抗纤维化Payloads高通量筛选与体内基因编辑递送系统,将巨噬细胞改造从体外转染推向在体编辑,实现技术代际跨越。

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患者床旁

上海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加速了前沿疗法的临床落地。上海市人民医院孙晓东团队主导的IGT001疗法采用 “细胞-材料协同递送系统” ,通过玻璃体腔微创注射人源光感细胞,为视锥细胞提供营养支持并延缓退化。临床前研究显示,该疗法在rd10小鼠模型中显著提升视锥细胞,改善视动反射和视网膜电图响应,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等期刊。这种广谱性设计突破单一基因突变限制,为不同基因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开辟新路径。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与注册临床的并进构成独特转化模式。朗信生物在上海开展的LX101(RPE65基因疗法)III期试验与LX102(湿性AMD基因疗法)II期试验同步推进,同时探索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的IIT研究。辉大基因则采用 “同一主方案”多中心策略,其HG004在中美同步推进的临床试验,通过标准化评估体系(如多亮度移动测试MLMT)验证视觉功能改善,为全球化申报奠定数据基础。这种“科研-临床-产业”闭环,显著缩短创新疗法上市周期。

产业生态:资本聚合与集群效应

资本密集注入驱动上海眼科基因治疗企业快速扩张。2024年至2025年,上海基因治疗领域融资额超3亿美元:2025年4月,靶向递送技术企业赛蕴生物获中科创星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同年,炫景生物完成Pre-A轮融资推进补体C3靶点siRNA药物临床。2024年,星眸生物聚焦湿性AMD基因药物开发,获凯风创投领投的Pre-A+轮融资;引正基因凭借CRISPR递送系统优化获千万美元Pre-A+轮支持。资本集中于递送技术、RNA编辑及iPSC衍生疗法,反映投资者对技术壁垒与临床需求的精准把握。

企业梯队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创新矩阵。梯队以辉大、朗信为代表,拥有5款以上临床管线,覆盖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神经退行性眼病等适应症;第二梯队如星眸生物、艾迪贝克等,聚焦单病种突破(如湿性AMD、代谢性眼病);第三梯队则包括赛蕴、篆码生物等平台型技术企业,致力于超小型基因编辑器或仿生递送系统开发。这种“临床管线+技术平台”双轮驱动的生态,使上海在眼科基因治疗领域形成从靶点发现、载体优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

技术优势:眼部微环境的治疗适配性

免疫赦免特性是眼科基因治疗成功的生物学基础。人眼的眼前房、视网膜下腔和玻璃体腔具有特殊的免疫微环境,通过抗炎蛋白和神经肽调控眼内抗原反应,避免对外来载体(如AAV病毒)的剧烈排斥。这一特性使基因疗法可实现长期表达:例如辉大HG004单次给药后RPE65蛋白持续生成,逆转Leber先天性黑朦患者的视循环障碍。免疫赦免并非完全无反应,临床试验中仍需控制低水平炎症(如糖皮质辅助),但相比全身给药,眼局部治疗的毒性风险显著降低。

致病基因定位明确与局部给药精准性构成另一优势。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定位118个视网膜疾病相关基因位点,其中55个在眼中分离。上海企业针对高频突变(如RPE65、CYP4V2、ND4等)开发靶向疗法:纽福斯的ND4-LHON疗法NFS-01通过玻璃体腔注射修复线粒体呼吸链;天泽云泰的VGR-R01通过视网膜射递送CYP4V2基因,纠正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脂肪酸代谢障碍。新兴的脉络膜上腔注射技术进一步优化递送效率,可实现比传统方法高10倍的眼底药物浓度,且规避视网膜损伤风险。

挑战与前景:产业化瓶颈破局

载体生产与成本控制是当前大产业化障碍。全球已上市眼科基因疗uxturna定价85万美元,2024年销售额仅2090万美元,反映可及性不足。上海企业正通过载体工艺创新破局:辉大基因采用高产AAV9载体平台降低HG004生产成本;赛蕴生物开发理性改造的仿生递送系统,在保护性与生产成本上超越主流脂质纳米载体。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如南京元迈的巨噬细胞在体工程化)有望跳过体外细胞制备环节,直接降低治疗复杂度与费用。

扩大适应症与联合疗法是未来方向。当前疗法集中于单基因遗传病(占遗传性眼病20),而多因素疾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仍需突破。辉大基因的HG202尝试将CRISPR编辑应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通过抑制VEGFA解决抗药性问题;柒色莲生物则探索iPSC衍生细胞疗法联合抗衰老机制,拓展至年龄相关性视功能退化。随着人工智能辅助的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如引正基因的高保真CRISPR系统)和递送载体智能化设计(篆码生物的超小型编辑器),个体化精准治疗与常见眼病根治或成现实。

从科研创新、临床转化到产业聚合,上海眼科基因治疗领域已形成“技术突破-资本赋能-医疗落地”的动态闭环。辉大基因的多中心试验、上海市一医院的全球首例细胞疗法、以及朗信生物等企业的管线梯队,共同彰显上海在全球眼科治疗创新网络中的关键地位。载体工艺优化、常见病拓展及支付模式创新仍需攻坚。未来,依托长三角生物医药集群优势,上海有望引领眼科治疗从“基因修补”迈向“预防性基因调控”,终实现致盲性眼病的全民防治。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