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眼科龚兰名医:光明守护者的专业之路
A-
A+
2025-07-29 16:32:28
239 评论
本
文
摘
要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龚岚教授的名字与“光明守护”紧密相连。作为眼科副主任、眼表疾病学科主任及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办公室主任,她深耕角膜病、干眼症及眼表创伤救治领域近三十年,将6000余例角膜移植手术转化为患者重获光明的希望,手术量高居上海。从化学伤急救到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急诊移植,她以精湛技术突破治疗...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龚岚教授的名字与“光明守护”紧密相连。作为眼科副主任、眼表疾病学科主任及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办公室主任,她深耕角膜病、干眼症及眼表创伤救治领域近三十年,将6000余例角膜移植手术转化为患者重获光明的希望,手术量高居上海。从化学伤急救到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急诊移植,她以精湛技术突破治疗禁区,将“不可治”化为“可愈”,重新定义了眼表疾病治疗的边界。

龚岚的临床创新体现在外科技术的多维突破。她率先将羊膜移植、结膜移植及泪道微创技术整合应用于重度眼表损伤患者,显著降低了角膜溶解穿孔风险。针对干眼症这一现代高发疾病,她主导制定的《中国干眼症诊断标准》填补了规范化诊疗空白,其首创的泪小点栓塞术联合个性化药物方案,使重症干眼患者泪液稳定性提升40以上。在翼状胬肉治疗中,她开发的“角结膜移植联合抗血管药物”疗法,将复发率从传统手术的30降至5以下。
复杂病例的救治能力彰显其学术领导力。2022年上海抗疫期间,她带领团队为一名“红码”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紧急实施穿透性角膜移植,在三级防护下完成4小时精细手术,成功保住患者眼球。这类高风险手术的常态化开展,源于她建立的“眼表急诊分级响应体系”——通过术前评估标准化、供体材料快速调配和术后免疫方案优化,将急诊移植提升至92,相关流程被纳入《中国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科研创新与学术转化
龚岚的科研始终围绕临床痛点的破解展开。她主持9项及省部级课题,以通讯作者在《Stem Cell Report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构建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完整研究链条。在干眼症机制研究中,其团队发现角膜神经-免疫细胞交互作用是干眼慢性炎症的核心通路,据此开发的靶向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突破传统抗炎药物的耐受性瓶颈。
再生医学与材料创新是其另一突破方向。针对角膜供体短缺难题,她主导的“脱细胞角膜基质支架”研发项目,通过仿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促进宿主细胞迁入,使生物工程角膜的透光率和机械强度接近人源组织。该成果获2项发明专利,并作为核心内容助力团队荣获2020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在药物递送领域,她设计的“温敏型角膜缓释水凝胶”可延长药物滞留时间达12小时,为角膜溃疡患者减少每日用药次数,相关转化产品已惠及5万余名患者。
产学研协同模式是其成果落地的关键。她与医疗器械企业联合开发的“便携式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将基层医院角膜病诊断准确率提高35,该项目被纳入上海市技术带头人计划。她参与的10项眼表疾病专家共识中,3项涉及新技术临床路径规范,如《角膜交联术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指南》直接指导了全国500余家医院的标准化操作。
抗疫中的光明守护
新冠疫情期间,龚岚的担当超越了学科边界。2022年4月上海全域静态管理时,她牵头组建眼表急诊绿色通道,协调供体角膜冷链运输通行证,保障了37例紧急移植手术的实施。其中一例被多家医院拒诊的“红码”患者因真菌性角膜溃疡面临眼球摘除风险,龚岚在三级防护下主刀完成高难度移植,术后每日通过视频查房调整抗排异方案,终使患者视力恢复至0.6。
这一救治案例成为应急医疗的范本。她据此参与制定的《突发公卫事件中眼科急症处置专家建议》,提出三级防护下手术室负压改造方案、术者体能分配策略及术后隔离期随访规范,被卫健委采纳为技术文件。她还在“长三角眼科联盟”云端平台开展8场公益培训,覆盖200余名基层医生,内容涵盖防护性眼病防治、线上干眼症管理策略等,确保特殊时期患者获得连续性照护。
学科建设与人才孵化
作为眼表疾病专科行政副主任,龚岚构建了亚专科协同发展模式。她将角膜病组、干眼诊疗组和眼表整形组的技术骨干整合为多学科团队,推行复杂病例联合门诊制度,年处理疑难病例超2000例。其主导的“眼表微环境评估平台”整合了共聚焦显微镜、泪液渗透压仪及眼表干涉仪,实现从形态学到功能学的综合诊断,使早期干眼症检出率提升50。
青年医师培养体系是其学科建设的核心。她设计“手术技能阶梯训练计划”:住院医师从羊膜缝合起步,到动物眼穿透性移植模拟,终在医师指导下完成分阶段临床操作。近五年培养的12名研究生中,3人获奖学金,其指导的《角膜神经再生机制研究》入选上海市博士论文。她连续9年组织“角膜病诊疗新进展”继教项目,为云南、江西等地区培训眼科骨干234人,将角膜移植技术下沉至地市级医院。
科普宣教与社会服务
龚岚深信“预防优于治疗”。2018年在一大会址举办的“干眼症,怎么办?”公益讲座中,她以“屏幕时代用眼习惯”为切入点,解析干眼症与生活方式关联,现场演示热敷按摩及人工泪液选择要点。其编撰的《角膜移植患者手册》涵盖术前准备至术后康复全流程,以漫画形式解读免疫抑制剂使用注意事项,累计发放2万余册。
她推动的“社区-医院眼健康联动计划”覆盖上海12个街道,通过便携式角膜检测设备为高危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筛查角膜病变,早期干预率提高40。在“世界视觉日”活动中,她带领团队深入中小学开展视力筛查,建立的“青少年干眼风险模型”纳入用眼时长、环境湿度等参数,被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光明事业的未竟之途
龚岚教授的临床与科研实践,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医疗内核。从建立角膜移植标准化体系到引领干眼症靶向治疗,她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存质量提升——6000例移植不仅是数据,更是6000次光明的重生。其抗疫中的应急手术与公卫防控方案,彰显了专科的社会责任溢出效应。
未来眼表疾病领域仍面临三重挑战:供体短缺的替代材料研发(如诱导角膜上皮)、慢性病管理智能化(AI驱动的干眼个性化用药模型)、以及基层技术可及性。龚岚团队正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加速生物工程角膜血管化,并与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开发“角膜病灶影像自诊系统”。她提出“全域眼健康联盟”构想:通过5G远程手术指导、区域供体共享网络和社区筛查-转诊路径,让角膜移植不再是大城市的特权。
这位“上海市技术带头人”和“卫生健康系统三八红旗手”的愿景,始终锚定在双重坐标上——既攀登再生医学的科研高峰,亦铺设惠及每一个角落的光明之路。正如她在复旦大学主题党日活动中所言:“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救治个体,更是用技术革新照亮群体的生命质量。”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